【經濟講】千禧一代上到車都後悔 專家話想清楚以下因素先好入市

撰文:許世豪
出版:更新:

不少年輕人希望早日置業,務求安居樂業。美國美西銀行近日訪問了600名21歲至34歲的美國千禧一代,發現當中每10個千禧一代,就有4個已經成為業主,但高達68%的人士在置業後感到後悔!

約33%年輕人利用退休儲蓄置業

調查發現約4成受訪者認為,他們在買樓時做了糟糕的財務決定,部分與支付首期有關。更有3分1受訪者利用退休儲蓄用來置業。有經濟學家指數據是一個「警號」,建議年輕準買家,要先考慮包括稅收及保險等每月供款費用,也要通過網站過濾器及價格提醒,以確保沒有購入超出預算的房屋。

不少美國年輕人,買樓後才開始感後悔。(視覺中國)

千禧一代低估置業後的持續成本

即使解決了財務負擔,亦不代表買得「心頭好」。調查指有近5成的千禧一代在買樓後,對所選擇的物業感到後悔;當中約兩成在入伙後發現物業有損毀。其餘受訪者在置業後,才發現物業並不適合自己的家庭。

調查又引述分析指,年輕買家低估了包括電費、修剪草坪、打掃房屋或處理漏水問題等置業後的持續成本,建議業主先花時間了解與住宅相關的潛在維護成本。

「上車」置業已成為不少香港年輕人的「理想」。(資料圖片)

專家:控制供款佔收入比例 小心加息負擔增

報告或對本港的年輕買家有一定的啟示。在香港,「安居樂業」四個字易寫難做,三房大單位動輒過千萬;「納米樓」入場費低,但起居飲食空間細;而且按揭還款期普遍長達20、30年。早前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一項調查更指出,假設一個年收入30萬元家庭,要買入一個市區300平方呎的單位,不吃不花費需16年多才供完,比前年調查多近2年。

置業可以說是一生中其中一個重要決定,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院長李兆波建議,計好日常開支後,供款佔收入比例不應超過三成,主要因為再高會影響日常消費,未來加息亦會影響按揭利率,利息支出會更高:「日後搭的士都要計過度過,影響埋生活水平。」

但市場上經常聽到有人說「遲買會更貴」,李兆波指,買樓屬高槓桿操作,若果「上車」後樓價轉跌,「咁就跌一個落好大的陷阱」,因此千萬不要因為樓價持續上升而不理會自己供款能力「入市」。

李兆波指年輕人要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才好入市。(資料圖片)

要計算大型維修費、管理開支 是否能負擔

對於外國有年輕買家,忽略了買樓後的日常開支及維修費。李兆波指,外國的房屋面積更大,維修費會較本港的住宅高,但準買家都不應該只考慮首期及每月供樓的開支,也要考慮將來屋苑大型維修費、管理費開支持續上升等因素,是否自己足以負擔,才去選擇購買一手或二手單位。

另外,李兆波又提醒父母,在決定是否協助兒女置業前,除了自己本身的財務狀況外,也要考慮他們理財態度;更重要的是即使決定借出首期,也一定要收利息:「最後收不收遲些再算,但一定要等他們知道這個世界借錢要支付利息,當作是一個小小經歷,但會學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