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算機工程人才培養現「頭重腳輕」 致國產芯片業起步遲緩

撰文:吳梓楓
出版:更新:

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早前遭美封殺,因而引起外界關注中國芯片業的前景。
不過,有學者及業界人士等指出,目前國產芯片研發領域相對落後的現象,根本原因在於中國計算機人才培養出現「頭重腳輕」的問題。

有學者及業界人士等亦指出,目前國產芯片研發和應用短缺現象的出現,根本原因在於中國計算機人才培養出現「頭重腳輕」的問題。(視覺中國/資料圖片)

國內芯片產業人才培養不平衡

據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李浥東日前接受內媒訪問時表示,目前國內主修計算機工程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普遍不願意學習更為基礎的計算機系統結構,而是對計算機應用的領域更上心。對於這現象,他分析指:「高校講就業率,學生看市場預期」,不過無論是薪資待遇還是人才總量,目前兩者都相差太大了。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CSIP)2017年5月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6-2017)》(以下簡稱《白皮書》),目前國內集成電路從業人員總數不足30萬人,但是按總產值計算業界卻需要70萬的人才,人才培養的數量嚴重不足。

而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龍芯」處理器負責人胡偉武也認同國內芯片產業人才培養不平衡的情況,「大多數人才都集中在技術應用層面,但研究算法、芯片等底層系統的人才太少」。他指出:「大學教育不光要教用計算機的人才,而是要教一個體系結構,一個操作系統,應該把這些教學體系發展起來」。

目前國內集成電路從業人員總數不足30萬人,但是按總產值計算業界卻需要70萬的人才,人才培養的數量嚴重不足。(視覺中國/資料圖片)

以論文作評價標準難吸學生投入芯片研究

據《白皮書》指出,1999年到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複合年均增長率為44.91%,但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人才缺乏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當中,明顯的薪資差異亦導致一些在基礎架構領域有深厚積累的芯片研發人才開始向互聯網應用領域轉型。據悉,集成電路企業的研發崗專業人才年薪近30萬元,生產製造專業人才近20萬元,而不少國內互聯網公司卻對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且擁4至5年工作經驗的人工智能人才卻可給予逾50萬元的最終年薪。

除明顯的薪資差異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譽理事長李國杰也點出,國內的相關人才培養之所以存在「頭重腳輕」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芯片等底層技術有較高門檻,只有「985」等頂尖院校才培養得出來。另一方面也因為國內人才培養體制機制仍存在一些問題。他認為,目前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對計算機人才的考核大多以發表論文為主要評價標準,而相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應用領域,芯片研究這類試錯成本非常高的領域發表論文,或者作出原創發明專利的難度明顯更高,因此入選「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培養計劃的機會也更少。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