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專題】本地國際芭蕾舞比賽 發掘舞蹈人才

撰文:梁蔚澄
出版:更新: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想把努力練來的成果於舞台上發揮並獲得肯定的機會又有多少?在本港舉行或本地舉辦的公開芭蕾舞比賽屈指可數,其實孩子想以舞蹈技巧獲得審評、獎學金,甚至往外國實習的機會並非不可能的事。
舞蹈家鍾詠賢早已有籌辦一個國際芭蕾舞比賽的想法,而迦南之星國際芭蕾舞大賽(SCDIBC)由她主力策劃下已舉辦至第四屆,每年參賽者不乏來自香港、美國、台灣、韓國、北京等地,每屆的評審更是邀請了世界各地的名師前來,如有前皇家芭蕾舞團團長及前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團長Stephen Jefferies、環球芭蕾舞團董事長及環球文化基金會主席文勛淑等在國際芭蕾舞壇上具一定成就的舞者擔任評委。
攝影:龔慧

今屆比賽於8月16至19日舉行,並由前皇家芭蕾舞團的團長Stephen Jefferies、韓國環球芭蕾舞團藝術總監Brian Yoo、香港芭蕾舞團藝術總監Madeleine Onne等組成評委團隊。(大會提供)
從來沒有最叻那個,只有適合的那個。在這個社會,我希望藝術能夠啟發每一個人,尋找內在的你。
舞蹈家鍾詠賢
鍾詠賢(左)希望能透過舉辦這類的比賽,讓外國的舞團認識香港舞者的實力。

鍾詠賢18歲才正式學跳芭蕾舞,在香港演藝學院畢業後獲韓國環球芭蕾舞團垂青加入舞團,其後亦先後往加拿大、台灣擔任客席演出,最後加入香港芭蕾舞團任群舞領舞員,演出多個重要劇目及於歷年來獲取多個獎項以表其成就。創辦舞蹈學校後,她於4年前開始舉辦迦南之星國際芭蕾舞大賽,希望把香港芭蕾舞推向國際水平。她說:「這個比賽就是讓外國的director 了解、認識你,認為你是適合的那個。」她指出,跳舞是一種藝術,而在一個群舞中,需要不同性格、身型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各方的配合才可完成一齣精彩的舞劇,因此她認為「從來沒有最叻那個,只有適合的那個。」

琪琪為今屆的參賽者之一,曾於內地及香港的舞蹈學校習舞已近10年。

比賽為何叫迦南之星呢?

鍾詠賢解釋說,迦南美地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更是孕育美善之人的福地;「星」的意義在於舞者所追求的一個藝術境界。「星」是永遠捉不到,世上沒有完美的事情,「舞蹈藝術亦是難以達到完美、但我們可以追求完美。」她希望透過每年的比賽,發掘舞蹈的人才,讓她們透過舞台認識各地的舞者外,亦可透過比賽獲得獎學金或被其他外國舞團選中為合適的隊員,從而創造屬於自己的舞蹈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