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健康】健身人士容易忽略的小腸氣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近年各種健身運動大行其道,男士渴望添上六舊腹肌,女士誓要踢走士啤呔,但你可有想過,各式重力鍛鍊,瑜伽伸展動作有機會導致健康危機?
當腹部長期持續受壓,尤其是本身腹膜有缺陷,腹壁肌肉便會變脆弱甚至出現破洞,腹部內器官組織透過腹壁或腹膜的縫隙而外露,形成疝氣(俗稱小腸氣)。

(Getty Images)

病徵易被忽視


  小腸氣可分為先天及後天性,男女患者的比例約為一比九,患者遍布任何年齡層,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外科病症,也是手術室裡最常處理的個案之一。

        小腸氣的病徵一般不明顯,病情輕微者多只會在久站或搬運重物時,導致腹腔壓力變大時,才令腹腔內的組織從腹腔『跌入』疝囊(縫隙),令腹部出現像氣球般輕微脹起的徵狀,而這些凸出的組織大多可被推回體內或在躺臥下時通常會消失;患者有機會不時會感到痛楚,而這些痛楚於咳嗽、用力甚至唱歌會增加,在躺臥時會減輕。因為小腸氣的病徵不會對患者的生活質素受太大影響,所以令不少人忽略了其嚴重性。如果放任不治療,受損部位有機會隨着時間增長愈變愈大,也可能造成崁頓性疝氣,最壞的情況可導致外露的腸部組織壞死,此時有可能需要將壞死的腸切掉或甚至有致命的可能,令一個小手術變成一個大手術,增添病人的痛楚。

小腸氣的病因

  先天性的小腸氣,其病因多為胎兒在母體時期,腹腔與腹股溝的管道未有如期關閉所致,出現了一條俗稱「疝氣袋」的管道。若疝氣袋的口徑小時,腹腔內的水便會掉入陰囊,形成陰囊水腫;當疝氣袋口徑變大時,腹腔內的組織便會掉入陰囊或腹股溝,形成小腸氣。情形有如背包的拉鏈沒有拉好,出現空隙(疝氣袋),背包內(腹腔)的物件(器官組織)便會跌出。

後天性的小腸氣,其病因多為腹股溝內和腹部肌肉開始老化或肌肉受創傷,導致腹壁變得薄弱鬆弛。當長期咳嗽、負重等令腹腔壓力增加的行為持續,便有機會出現缺口,導致內臟組織跌落腹股溝,年齡愈大病發風險則愈高。就像背包經長時間使用磨損,出現破洞,袋中物品同樣會跌出。

臨床診斷

  因為小腸氣有相對容易察覺的表徵,依靠醫生的臨床觀察可作出診斷。病人在站立時腹部明顯有異物突出,在躺臥稍為搓揉便會縮回去,和咳嗽時腹部有異物突出,這便是小腸氣的臨床病徵。小朋友因為腹股溝通道較窄,或不遵照醫生指示咳嗽、用力等,所以醫生需要揉搓兩邊輸精管位置作比較,如其中一邊較粗厚,或有類似絲綢的感覺,即代表那一邊出現小腸氣。另外一個重點是醫生需要知道小朋友的病歷,即小朋友之前有沒有出現過小腸氣的表徵,如果有,便需要告知醫生。假如臨床病微不明顯,便需要進行其他檢查,如電腦掃瞄去作出準確診斷。


外科手術為治本方法

小腸氣不能靠藥物治療,也不會自然痊癒,外科手術是唯一治療的方法。

透過網片修補術,在疝孔縫上人造纖維膜,加強腹壁的抵壓能力並確保缺口修補後沒有張力,從而預防腹腔內組織擠出腹壁外。

手術大致分為傳統修補手術及微創修補術兩種。微創疝氣修補術的過程是將薄網片靠微創手術方式放置於腹膜外,或以生物膠水或以可溶性釘槍固定位置以修補缺口,這種手術好處是傷及腸臟及神經線的機會較小;傳統疝氣修補手術的過程需要開一個較大傷口將網片放置體內,手術進行時需要破開皮膚、肌肉及筋膜等,亦有可能傷及神經線。治療單邊的腹股溝疝的方案,腹腔鏡微創手術和傳統開刀的手術療效相若;不過在處理雙邊股溝疝方面,腹腔鏡微創手術有明顯優勢。


總結

小腸氣是難以預防,應避免過分用力做運動,尤其是針對腹部的運動,如舉重、仰臥起坐等,要適可而止,疲累時便應休息,一日內不應重複做多次。假如腹與腿之間的腹股溝出現凸出腫脹,尤其是站立、咳嗽和運動時,又或感覺累贅,甚至出現劇痛、腹脹及嘔吐等病徵的話,就應該立即找醫生診治。

劉邦茂醫生是外科專科醫生,先於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

院院士(外科)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外科)。曾任瑪嘉烈醫院外科部副顧問醫生,現為私人執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