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深圳GDP首度超越香港 龍頭之爭塵埃落定?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醞釀已久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於上周一(18日)正式出爐,香港及深圳之間的龍頭之爭,再度甚囂塵上。事隔一周,港府公布去年經濟數據,期內本港GDP增至3%至2.85萬億元,正式被深圳反超,失落大灣區經濟規模的「一哥」寶座。
但兩地GDP數字的高低,不僅不足以斷定粵港澳大灣區龍頭誰屬,公眾更不應過度聚焦香港及深圳的競爭關係,從而忽略了大灣區「全方位合作」的基調,白白錯失港深協作的重要機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政府統計處同時公布去年本港經濟數據。期內香港區內生產總值(GDP)按年上升3%至約2.85萬億港元,增速低於政府預期的3.2%,其中第4季GDP僅增長1.3%,為2016年首季以來最慢增長。

「龍頭之爭」致一體化失焦

正當近年香港經濟增長徘徊於2%至4%的水平,一河之隔的深圳正在迎頭趕上。根據內地官方數據,去年深圳GDP維持7.6%的高速增長,升至2.42萬億元人民幣,以去年人民幣兌港元平均匯率1.1855計,折合約2.87萬億港元,超越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第一的城市。然而單以GDP總量高低,來斷定經濟發展水平,甚至是大灣區龍頭之位固然不當,但公眾輿論過份看重區內龍頭誰屬之爭,亦未免令大灣區的一體化規劃變得失焦。

本港GDP去年落後深圳,退居大灣區「二哥」。(視覺中國)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超過7,000萬人口,經濟規模高達1.5萬億美元(約11.8萬億元),較現時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紐約、三藩市及東京灣區高出不少。但大灣區與三大灣區的不同之處,是區內並無一個明顯可於金融、創科、先進製造業等範疇均獨領風騷的龍頭城市,故此各城市間的協作及聯動顯然更為重要。

強強聯合屬大勢所趨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中,正正強調區內「9+2」城市「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要求發揮香港-深圳、澳門-珠海及廣州-佛山的「強強聯合」。《綱要》將不同城市的合作並列,顯然是期望相鄰城市加快整合,故此未來大灣區龍頭的逐鹿之戰,或許不再是「香港vs深圳」、「廣州vs深圳」等城際競爭,反而會是「港深vs廣佛」等大型都會之間的競逐。

如此看來,香港及深圳不僅絕非「龍頭之爭」中的死對頭, 更是大灣區發展過程中的不二夥伴。《綱要》為香港及深圳作出清晰的分工定位,香港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並需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而深圳的目標則是成為具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兩個城市具備明顯的互補作用。

國務院上周發布大灣區規劃綱要,隨後三地政府舉行宣講會。(資料圖片)

港深創科合作已具雛型

雖然本港於創科領域的發展裹足不前,更明顯落後深圳,但本港雲集多間區內著名大學,令香港於人才培育及基礎科學研究方面顯得不可或缺。LinkedIn與清華大學近日發表報告,發現深圳的數碼人才中,約有 60%來自香港,反映本港有力為大灣區提供源源不絕的人才供應,而事實上包含無人機生產商大疆(DJI)在內,不少立足深圳的創新科技企業,創辦人均由本港大學所孕育,港深於創科領域的合作早已略見雛型。

《綱要》為粵港澳大灣區作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等戰略定位,在在反映大灣區面向國際的特色。香港作為區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獨特角色不言而喻,但面對「廣佛同城化」及澳珠合作的強強聯手格局,不論是香港抑或深圳,相信均難以單靠單打獨鬥,便穩坐區內龍頭之位。港府必須積極與深圳協調,繼續加強打通兩地人流、物流、資金流的聯動,才能於創科、金融、高等教育等領域互補不足,提升整體競爭力,同時避免香港於大灣區的地位遭到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