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中國P2P網貸年考:十年狂奔後 結果是一片狼藉?

撰文:王雨辰
出版:更新:

據中國第三方機構「網貸之家」統計,截至12月25日,在已收錄的6,611家網絡借貸平台中,停業及轉型平台累計達到3,307家,問題平台數量2,919家,正常運行平台僅有385家,按這一數據計算,網貸平台留存率只有5.82%。

2019年,中國很多地方政府對網貸平台進行了「一刀切」式的專項整治。大量平台關停。十多年間,網貸行業上演一出「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的大戲,令人唏噓。

從無到有「野蠻生長」

回溯中國網貸平台發展,2007年網絡借貸開始在中國興起。這一階段,基本照搬歐美個人對個人借貸(Peer To Peer Lending,P2P)的模式。標的物沒有抵押或者擔保,平台只負責信息撮合。

2012年,P2P這一名字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對於大多數人它都是「新鮮事物」。由於沒有成熟的法律約束和政府監管的滯後,P2P開始迅速擴張,運營平台數量從2012年的不足50家發展到2014年末的2,200餘家。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承認,過去監管機構對網貸行業監管存在問題。(新華社)

隨着規模的快速擴張,一些平台為吸引客戶和資金採取了自行擔保的業務模式。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豔認為,中國國內的居民投資渠道有限,缺乏有效的投資工具,普通投資者習慣於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兑付。大多數投資者認為P2P項目與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類似,平台必須確保自己拿到本金和利息。平台也正式看中這一特性進行自行擔保,承諾剛兑。

剛兑的直接後果是一旦大量借款人違約,或平台資金無法滿足運營需要,平台無法保證投資人大量提現收回資金,最終造成擠兑。

2014年全年P2P網貸成交額達到3,291億元(人民幣‧下同),而倒閉、跑路、提現困難等各種的問題平台開始陸續出現,當年累計達287家。這兩個數字分別比2013年增長了268.83%及282.67%。

從曖昧到嚴管

「在中國搞金融其實是很容易的,尤其對於新生事物,環境很寬鬆,政府一般都會放手讓市場去做,做得好自然好,做不好再秋後算賬。」中國某地產行業首席經濟學家曾這樣點評監管與金融市場的關係。

P2P行業的發展,似乎印證了這一規律。P2P曾經一度被中共視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手段。「黨中央、國務院鼓勵支持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因為這是一項金融創新,是科技發展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央行主管媒體《中國金融》雜誌上發表文章。2015年9月1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曾明確「以眾籌促融資。發展實物、股權眾籌和網絡借貸,有效拓寬金融體系服務創業創新的新渠道新功能」。

在缺乏制度約束的情況下,政府對於網絡借貸的態度曖昧,甚至是鼓勵,掩蓋了行業本身存在的問題。

但政府這樣的態度也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贊同,被譽為「政壇不倒翁」的黃奇帆在履職重慶時,對於小貸公司的態度是「一概禁止」。黃奇帆回憶:「阿里巴巴剛搞小額貸款業務時,馬雲跟我說,他想註冊個小貸公司。我對網絡小貸P2P恰恰是最反對的,我在重慶沒有批過一個。」

可惜的是,這樣的聲音在當時並不是主流。到2015年11月,中國運營P2P網貸業務的平台達到了頂峰,3,579家平台參與其中。而它們並不知道的是,P2P行業馬上就要「變天」了。

亂象頻出引發群訪

2016年初,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將互聯網金融列為年度重點工作。但表述口徑卻由之前的「促進」「支持」變為「規範發展」,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是監管趨嚴的信號。回過頭再看時,2016年被稱為網貸從業者稱為「監管元年」。

在中國國家信訪局門口,警察嚴陣以待。(多維新聞網)

多個網貸平台倒下

2016年4月,中國國務院聯合14個部委在全國範圍內啟動有關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專項整治,為期一年。但同時,E租寶及善林金融等代表性頭部平台相繼倒下。以E租寶案為例,涉及賬戶90萬個,累計金額超過500億元。

2017年,中國監管機構連發數文,直指網貸平台挪用用戶資金、設立資金池、借新還舊等種種亂象。並要求個地方政府對轄區內註冊公司實行備案制,在2018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轄區內網貸平台的備案工作。備案未完成前,平台不得新增違規業務,同時對存量的不合規業務進行清理,對於無法完成備案的平台,要逐步退出P2P行業。

合規備案造成前期積累的存量違規業務難以出清,平台運營成本大增。統計顯示,到2018年7月末,交易規模排名前50的網貸平台待收餘額4,067億元,僅7月29日一天,平台資金流出就達5.75億元。投資者恐慌性地將資金回撤,更加重了平台流動性壓力,不少平台選擇「跑路」,2018年6月,僅一週時間就有超過40家平台倒閉,越來越多的用戶血本無歸。

截至2018年7月末,累計問題平台達2,286家,其中跑路平台佔比52.24%,提現困難佔比46.07%,僅有1.68%的平台經偵介入。多方投訴無門的用戶終於爆發,2018年8月6日,數萬名網貸受害者聚集到北京金融街監管機構門前,希望政府能夠出面儘快嚴懲問題網貸公司,保護投資者權益,部分激動的投資者甚至與維持秩序的警察發生了衝突。。

受害人要上訪非易事

「能來到北京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們中的一些人,沒有上火車就被當地政府信訪部門的人攔了下來。我們核心的訴求有兩個,第一,希望政府能和投資者建立一個良性互動的機制,這樣也利於經偵」來自浙江的馬先生是一家名為「唐小僧」網貸平台的受害者。

平台投資者為了維權,自發組建了按照地區劃分的社交媒體群,彙總全國各地的受害人名單並簽名。不過,中國國家信訪局並沒有受理他們精心整理的信訪材料。

一位不願具名的地方信訪部門官員表示,原則上已經被公安經偵立案的,信訪部門不能受理,處理結果以公安調查為準。對於唐小僧的受害者而言,經偵立案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2018年,在發生問題的2,286家平台中平台,跑路平台佔比52.24%,提現困難佔比46.07%,僅有1.68%的平台經偵介入。

北京某律師事務所律師表示,這類經濟糾紛,在立案時出於方便辦案偵查的考慮,有些案件會在被告人所在屬地立案;有些則是為了方便原告或者受害人第一時間得到幫助,就近到公安機關報案。但在實際偵辦過程中,這兩類情況可能會成為不同屬地公安機關相互推諉不予立案的理由

為了防止群體性事件發生,中國國家信訪局門口停滿了大巴車。(多維新聞網)

唐小僧引致眾多受害人損失逾50億元

即便立案之後,經過漫長的司法程序,最後受害人能獲得多少賠償也是個未知數。根據此前選取的12家已宣判P2P網貸平台作為研究樣本發現,各家P2P網貸平台的賠付比例相差較大。最少的賠付金額僅為投資金額的12%,最多的也不過60%。

案發時,「唐小僧」平台造成11萬被害人實際經濟損失約50.4億元。2019年9月,該案在上海一審開庭,截至發稿,參與庭審旁聽的「唐小僧」維權人士表示,庭審的情況不如預期,一審沒有做出判決,檢察院要求補充偵查,目前凍結的財產不多。

「一刀切」清退背後

2019年,中國政府對網貸行業的約束更加嚴格。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18個省市公布了P2P清退名單。在公布清退名單的地區中,湖南省、山東省、廣州市、重慶市、河南省均表示,2016年至今未有一家平台完全合規,其中,湖南、重慶表示要「一刀切」,對P2P網貸業務一併予以取締。不過,上海互聯網金融協會否認對網貸平台「一刀切」,稱「稱上海市及全國網貸平台將陸續停止相關業務」。

P2P行業十年急速狂奔,充分暴露了中國網絡借貸行業缺乏全面細緻的監管,進一步講,政府對於新生行業監管寬鬆,相關的法律框架和制度設計與快速發展的行業脱節。事態惡化後「亡羊補牢」的手段又顯得太過簡單粗暴。由於違法成本太低,政府希望的網絡借貸「普惠」最終變成了企業監管套利基礎上的「普騙」,不少企業披着金融創新的外衣,行龐氏騙局之實。

周小川也在公開場合反思:「由於科技的發展,存在着資本市場融資的誘惑和IPO(首次公開募股)的誘惑,社會上有急功近利的一些做法,我們也看到一些金融機構,包括一些民營的金融機構都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有些事情(政府)作出了錯誤的選擇,同時也吸取了慘痛的教訓。所以如何防止走偏也需要注意。」

經歷種種亂象,留下一地雞毛,數萬網貸平台投資者更應清醒,投資從來就是風險和收益並存。對於政府、行業再和普通民眾,遭受的不僅是經濟損失和心理傷痛,P2P行業的潮起潮落總該給每個市場主體留下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