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二人組 Boy Harsher 全新專輯《 Careful 》冷冽電音美學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喬治亞州到麻省,Boy Harsher 被形容為一隊 dark electronic duo ,他們的 electro-pop 之音,都來得闇黑、冷冽、靡爛、簡約、電影感,同時又有著舞曲化的節拍,有如早年 electro-pop 的初生之犢與粗獷感覺。第二張專輯《 Careful 》圍著個人失落與精神病為題。

我哺食80年代 electro-pop長大的那一代樂迷,electro-pop 彷彿是我的其中一款音樂 comfort food 。也是如此,我對後世的 electro-pop 也份外有要求。現紮根於美國麻省北安普敦的 Boy Harsher ,是近年最叫我另眼相看、趨之若鶩的 electro-pop 二人組合。

Boy Harsher : Jae Matthews 和 Augustus Muller (攝影: Nedda Afsari )

由 Jae Matthews 和 Augustus Muller 組成的 Boy Harsher 被形容為一隊 dark electronic duo ,他們的 electro-pop 之音,都來得闇黑、冷冽、靡爛、簡約、電影感,同時又有著舞曲化的節拍,有如早年 electro-pop 的初生之犢與粗獷感覺,以及 post-punk 的底蘊;而  Jae 半吟半唱的低迥嗓音則是那麼頹靡而神秘,某程度上而言他們也較近跡所謂 coldwave 及 minimal wave 的聲音。以80年代的經典男女 electro-pop 組合作比較, Boy Harsher 也許會叫人聯想到 Alison Moyet 與 Vince Clarke 的 Yazoo ,抑或 Annie Lennox 與 David A. Stewart 的 Eurythmics (早期),但更貼切的大抵是由 industrial 先鋒樂團 Throbbing Gristle 成員 Cosey Fanni Tutti 與 Chris Carter 所組成的 Chris & Cosey 。

Jae 和 Augustus 都是電影製作人出身,起初二人在喬治亞州薩凡納以 Teen Dreamz 之名義於2013年間展開合作,這個 project 就是由 Jae 朗讀她的短篇故事、 Augustus 負責現場音樂;隨著樂曲趨向跳舞化,而 Jae 的演繹亦走向戲劇性與旋律化,他們便在2014年初改名為 Boy Harsher ,正式踏足 electro-pop 路線,並在同年發表了在薩凡納家中以幾台廉價電子合成器灌錄而成的首張 EP 《 Lesser Man 》,由當地獨立廠牌 Soft Science以卡式帶形式發行(然後在2017年再版作 Extended Version推出)。

一如以往的男女 electro-pop 組合, Boy Harsher 同樣是樹立出甚酷的形象。(攝影: the best @mutedfawn )

不知道 Boy Harsher 何時從發源地喬治亞州薩凡納遷移到麻省北安普敦,只知道2016年出版的首張專輯《 Yr Body is Nothing 》已是他們在北安普敦家中所宅錄而成,而 Boy Harsher 的聲名在當年也不徑而走。

Boy Harsher 的第二張專輯《 Careful 》由樂隊的自家廠牌 Nude Club Records 出版,連廠牌名字也靡爛過人。

作為《 Yr Body is Nothing 》的後繼之作,睽違三年的第二張專輯《 Careful 》就在這個2019年2月初面世,歌曲內容圍著個人失落與精神病為題。雖說《 Careful 》是 Boy Harsher 的2019年專輯,但三首先行單曲卻早已在2018年先後釋出,為專輯做好了熱身。

由闇黑幽閉氛圍帶出的專輯開場曲〈 Keep Driving 〉,壓根兒是一首 post-punk / coldwave 曲目;接著是最早釋出的〈 Face the Fire 〉,在 Jae 迷惑的主唱下,這是一首有著 post-punk 節拍的幽暗冷峻 electro-pop 歌曲。

〈 Fate 〉對我來說是去年的亮點之作,在 Euro-disco 的歐陸式節奏下有著冷酷又搶耳的 synth riff , Jae 明明是低沉地演繹但卻又來幾聲狂野的嘶叫。

說到80年代薰陶的聲音,〈 LA 〉也許可以用上 Pet Shop Boys 作品如〈 It’s a Sin 〉作相提並論吧,歌曲的 mv 是他們跟藝人兼導演 Kathleen Dycaico 之合作,由 Kathleen 與 Tara-Jo Tashna 飾演一對「獵人與天使」的 camgirl。

〈 Come Closer 〉就是我們在從前常說的高壓電子曲風,同時又有著紐約市 electro-punk 老祖Suicide 的蛛絲馬跡;〈 Tears 〉簡直就像回到 Depeche Mode 的1983年專輯《 Construction Time Again 》時那種工業化 electro-pop 抑或是 EBM (electronic body music )那種工業電音舞曲。另一方面,〈 Crush 〉和〈 Careful 〉都是 Boy Harsher 的電影感氛圍化 ambient 曲目。

後搖滾班霸 Mono 成軍廿載出版第10張專輯《 Nowhere Now Here 》

【選擇性失聰】關於買碟開年:每年拆利是後都可以豪爽一次買唱片

香港結他手 Teriver Cheung 與13人樂團帶來爵士古典室樂交融專輯

New Order 《 Technique 》 獨立搖滾與電音舞曲黃金比例鍊成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