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劉小麗:泛民須新生代、新論述 反制建制「耳語系統」

撰文:莊恭南
出版:更新:

立法會九龍西補選硝煙已散,泛民於同一區單議席單票制補選再輸一場,對民主派的震盪卻久未平復。
為何會一再敗選?劉小麗接受《香港01》專訪時提出一個陣營內許多都批評過,但至今似乎未有人認真處理的隱憂,就是民主派現有的論述模式和宣傳板斧,難以與建制派「耳語系統」匹敵。
所謂「耳語系統」,劉小麗形容,建制派有人透過大撒銀彈,在免費報章刊物、通訊軟件、社交媒體等不同平台散播抹黑泛民候選人的信息,令不少中間選民信以為真,認定泛民就是等同阻礙民生和「呃飯食、收錢搞事」。
劉小麗認為,為了抗衡這套建制新武器,民主派未來應盡快建立一套整個陣營光譜都接納的「新政治論述」,同時尋求與新生代組合,「民主運動一定要有新起點、新戰場、新策略。」

劉小麗:民主派現有論述模式和宣傳板斧,難以與建制派「耳語系統」匹敵。(梁鵬威攝)

九西補選因劉小麗被DQ議席而觸發,世事之諷刺,是她欲重奪議席時竟遭二度DQ;失去代表民主派出戰的Plan A身份,她沒有離開戰場,一直跑在前沿為李卓人助選,可說是整場選戰中關係最深的一個。選後分析,她指出,補選較大選投票率低屬正常,而今次補選比起3.11,更是只有一區,李卓人又並非像姚松炎般本身是被DQ議員,加上政府很遲才公佈二度DQ她的決定,令選舉工程沒有充分時間帶出Plan A和Plan B間關係,因此今次在帶動選舉氣氛上「難上加難」。

泛民需加強在社區鋪陳議題

選前坊間有人鼓吹「投白票」、「射落海」,以「焦土戰術」表達立場,劉小麗指,敗選結果固然反映非建制派支持者充滿無力感,欠缺投票意欲,她對有選民不投票表示理解。與此同時,她感到擔憂。她說,建制派的「黨國機器」近年已不斷進化,撇除大量投入資源助選外,亦發展出一套「耳語系統」,在whatsapp、微信(wechat)群組、社交平台以及免費報章刊物不停攻擊泛民,最極端的,「甚至有街坊當面同我講話李卓人滿手沾滿鮮血,因為佢係六四屠城嘅兇手,殺咗好多人。」

劉小麗表示,在此困局下泛民內部更需凝聚支持者,「向市民解說民主派是實實在在做咗嘅嘢。」此外,對有人認為今次敗於李卓人的個人因素,劉小麗亦認為坊間的說法值得思考,「人哥撐基層」的形象突出,但在社區營造方面,許多勞工、生活議題等尚未「落地令基層市民感受到」,這就更易被對手的攻擊有機可乘。

民主運動須以新論述拉近與年輕人意識形態差距

劉小麗又指,泛民各派過往在非選舉期,多是各自在在自己關注議題上努力,「用所謂求同存異嘅方法去做」,但如今兩次單議席單票制選舉,泛民都顯現弱勢,她呼籲非建制派需在日常工作上更團結,加強合作、摸索新路徑,以「扭轉建制派對民主運動的抹黑」。

除了現有盟友加強合作,還需新力軍、新論述。兩次九西補選泛民均比2016年大選跌票,有分析指,沒有投票的人當中,近半是年輕選民,泛民未能廣納這批選票,或成敗選關鍵。劉小麗表示,民主運動確實需要新生代的力量,而泛民更需要與新生代融合,「用新嘅政治論述扣連大局」。她以反威權、關注人工島填海及抗衡大白象工程為例,「意識形態的差距,可以動態地拉近,尋找共同出發點。」

劉小麗就表示,民主運動確實需要新生代的力量,而泛民更需要與新生代融合,「用新嘅政治論述扣連大局」。(梁鵬威攝)

從政壇跌落 劉小麗:不排除設「網台」回歸「民間教育」

劉小麗從雨傘運動起步,在街頭傳播民主意識,其後放棄大專講師教職,以政治素人的面貌走上政壇,2016年更取得3萬8千票,以民主派九龍西候選人之冠的姿態攻入議會。惟好景不常,面對DQ風暴,小麗從政壇上被拉下來。

劉小麗從雨傘運動起步,一步步攻入議會,惟好景不常,在DQ風暴下被拉下來。(梁鵬威攝)

劉小麗指,經歷二度DQ和九西敗選,身邊不少非政圈的朋友均心灰意冷,萌生移民念頭,令她深感難過,「我唸呢個係好多香港人都想過嘅問題(是否移民),面對民主退潮,我哋應該逃離現場?定應該繼續承擔?」

一方面理解年輕父母「為小朋友著想」希望移民,但另一方面,尚未有另一半的小麗,則寧願選擇繼續「抵抗沉淪」。劉小麗表示,議會路絕之後,暫時未仔細考慮未來角色和去向,她相信民主派和自己都需要一段時間集體沉澱;但作為「小麗民主教室」的發起者,她依舊相信「民間教育」的力量。因此,她不排除建立「網台」宣傳理念,「面對建制輿論,以及好多立場偏僻嘅論述,(網台)可能係一個可行形式。」她亦不排除重執教鞭回歸專上教育界,「教育幾時都係有價值嘅事。」

作為「小麗民主教室」的發起者,劉小麗依舊相信「民間教育」的力量,不排除建立「網台」宣傳理念。(資料圖片)

對於小麗,「不同的可能性都可以結合,只要是對民主運動和香港社會有貢獻的事。」雖然雨傘運動後,她竟走上一條「被DQ之路」,劉小麗卻笑言,「從政是一件要有承擔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