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2019】民間團體崛起 重現80年代民主派組黨之路?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區議會選舉提名期結束,今年的特色除了首次沒有自動當選的「白區」之外,另一項是有大量地區組織參選。有些組織專注當區的事務,亦有不少就近期社會事件發表意見。
回看歷史,1985年區議會選舉以及1986年區域市政局成立之後,不少壓力團體、區議員及居民團體,慢慢整合成各個泛民政黨。今次新興地區議政團體再現,是否新興政黨成立的前奏?

區政聯盟有不少成員是區議員,他們部份人亦曾經是民主黨成員,組成聯盟時強調與民主黨並無分歧。(資料圖片)

有政治素人成立地區組織 亦有區議員組聯盟

今年不少選區都有參選人報稱,政治聯繫為一些地區組織。以大埔區為例,有派員參選的新興地區組織分別有大埔民主聯盟和區政聯盟,西貢區就有更多地區組織,包括西貢鄉民、將向天晴、將軍澳青年力量、區政聯盟以及將軍澳民生關注組。

這些地區組織有些是政治素人組成,例如將向天晴。有些是幾個地區組織共同籌劃的聯盟,例如區政聯盟包含將軍澳民生關注組、沙田區政等。亦有些組織之中,區議員是重要組成部份,例如沙田區政。

居民關注組與區議員整合 成立首個政黨民協

有關注香港政黨、政治發展的人,相信對於這一幕非常熟悉。其實在1980年代,香港泛民政黨就是從地區組織發展起來。

1982年香港舉行首屆區議會選舉,以及首次有市政局選舉。1985年舉行第二屆區議會選舉,1986年成立區域市政局並有首屆選舉。

初時雖然有區議員和市政局代表,但是沒有任何政黨。然而隨着地區民生事項漸受關注,各地區發展出為基層市民爭取權益、改善地區民生的壓力團體和居民關注組,其中以深水埗區「勢力」最大。他們與區議員及學者交流意見,慢慢組成更緊密團體,最終成立香港首個政黨:民協。

深水埗是香港民主派政黨的起點,1980年代多個地區組織成立全港第一個政黨民協。(資料圖片)

政治事件催生大組織 八八直選、六四後成立民主黨

近年香港政治事件不斷,2014年雨傘運動催生大量傘後組織,今年反修例事件亦令社區組織為事件發表意見。

政治事件從來都是社區組織轉化為政黨的契機,1988年的立法會「八八直選」事件,民協等幾個民主派政黨及組織積極參與推動直選,雖然最終要到1991年立法會才有直選,但經過這次事件,以及1989年「六四事件」組成支聯會的機會,各社區組織及民協人士組成了更大的政黨港同盟,即民主黨的前身。

80年代組黨爭立法會 上屆無政黨朱凱迪成票王

今次區議會選舉會否成為民協及民主黨組黨的翻版?以目前形勢來看,理論上由多個地方組織建立的區政聯盟,或有機會發展成另一政黨,至少有可能以這種形式發展壯大。

不過,現時與1980年代不同,當時民主派人士希望組成一個更大的組織來參選立法會,然而上屆立法會選舉,不少當選者都是無政黨背景,包括新界西及全港直選票王朱凱迪,證明政黨支持雖然有資源之利,但已不是唯一的出路。

無黨派的朱凱迪2016年成為立法會新界西以及全港直選票王,網絡力量及地區工作功不可抹。(資料圖片)

楊雪盈組「灣仔起步」卻報獨立 政黨牌頭非唯一選項

再看灣仔區,「傘兵」楊雪盈2015年當選區議員,今年競逐連任,與多名政治素人成立地區組織「灣仔起步」。灣仔起步並非組織緊密的政黨,參選者在政黨聯擊申報的時候,亦沒有填上「灣仔起步」,而是填上「獨立候選人」,可見「政黨牌頭」已經不是近年政治新人類追求的事項。

參選灣仔大坑選區的包括有報稱是獨立候選人的現任區議員楊雪盈,以及報稱職業是講師的獨立候選人廖添誠。而參選元朗八鄉南選區的有立法會議員朱凱廸,以及報稱是退休校長的黎永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