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風波一周年|公信力下墮年代怎煉成?對暴力和謠言的雙重標準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反對修訂《逃犯條例》引發的風暴由去年6月9日遊行起計已過一年。回顧這一年,政府官方針對示威的新聞公報,最常見的內容類型不外乎兩種,一是譴責示威者暴力行為,二是澄清網上傳言。諷刺的是:政府多次表態後,暴力場面總是有增無減,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市民拒絕與暴力示威行為割席;即使政府多番澄清,一些針對官方的傳言仍是不斷發酵。
與此同時,民主派陣營似乎亦漸漸失去號召社會的公信力,常被批評「只譴責警暴,卻無正視示威者襲擊他人的行為」,與政府雙雙跌入政治「盲點」。
暴力行為和散播謠言,肯定是錯的,這點毋須贅言。真正值得探討的問題是:為何不論政府還是民主派,雙方都欠缺足夠的公信力,多番表態都難以令人信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關鍵在於四個字:雙重標準。

反修例是回歸至今,最大型、最激烈的示威浪潮。(資料圖片)

民主派被指「默許」部分暴力行為

於反修例示威中,黃營衍生出「和勇不分」的主張,即「和理非」和「勇武」派系互不割席,而這被一些人認為是示威能長期持續的主因。但當這種主張執行過度,會變成「默許」暴力。

舉例說,去年7月1日下午有示威者衝擊立法會入口,晚上成功進入並破壞大樓內部分設施。民主派議員翌日召開記者會時,拒絕批評相關行為,僅譴責特首林鄭月娥。公民黨議員郭家麒則反指,造成立法會亂局的主因是政府沒有雙普選,建制派亦沒有反映民意。

另一宗較為嚴重的事件,是於去年8月13日,一批示威者堵塞機場出入口,期間有內地人遇襲,包括一名《環球時報》記者被綁起攻擊。民主派事後亦沒有與相關行為割席。民主派議員毛孟靜表示雖不認同示威者阻礙旅客登機的行為,但拒絕割席,強調示威者已理解行動過火並致歉。

建制派質疑:民主派自身參與暴力

示威浪潮期間,亦有大量激烈的示威行為如縱火、破壞商店、私了等,未見民主派嚴厲譴責。對於民主派的取態,政府官方、建制派等多次表達不滿,警務處處長鄧炳強批評,有人將暴力行為英雄化、浪漫化,自己坐享「政治紅利」。社會上,亦有聲音認為民主派對示威者的暴力行為「太寬容」,與對「警暴」的立場大相逕庭。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向《香港01》記者表示,民主派對於多次暴力示威事件,從未認真譴責,甚至有部分人自身也使用暴力,如在議會內推撞保安、扔臭彈等,她本人去年也曾在《逃犯條例》會議「鬧雙胞」事件的肢體碰撞中受傷;熱血公民鄭松泰,亦因7.1衝擊立法會案被捕。她又批評,當談到是誰首先使用暴力時,民主派就會轉移話題到「暴政」上,從未正面回應。

葛珮帆質疑,民主派自身也參與暴力。(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政府公信力也崩潰

按理,政府官方的說法理應是最權威、最具公信力。但過去一年,觀乎民調數字和暴力事件後的輿論反應,顯示政府「停止暴力」的呼籲並無效用。如《明報》去年10月中進行的民調顯示,18.2%受訪者支持「示威者可以武力還擊對方」(即私了),這在過去久享和平的香港,屬匪夷所思的現象。

此外,一些針對政府或警方的傳言,即使官方不斷否認,仍然大有市場:香港民意研究所去年10月底進行的調查指,分別有31%和17%受訪者,表示「好贊成」和「幾贊成」8.31太子站襲擊中有人被警察打死,縱使官方已不斷否認此說法,且有關傳聞至今沒有任何人能提出確實證據。

上述種種情況均同時指向一個現象:政府和民主派的公信力都在急速下墮。

公信力源於公正

處事公正,是建立公信力的最重要基礎。反修例浪潮中,社會爭議核心之一在於,有明確證據顯示,不論是示威者/民主派,還是警方/建制派,雙方都有使用過份武力甚至暴力,而在示威被捕人數近萬之下,警方則沒有人因處理示威期間的不當行為被捕或懲處(尤其當傳媒拍攝到有警員涉嫌做出違反警察通例的舉動),難免令外界覺得政府偏頗的觀感。

馬鞍山燒人案:仔細描述過程、多次嚴厲譴責

去年11月11日,一名李姓男子在馬鞍山與不同政見人士爭執和推撞,期間遭人點火燒傷,至今未癒。事件成為建制派的「政治彈藥」,各建制政黨持續跟進該男子的情況。特首林鄭月娥事發當晚會見傳媒時,主動仔細描述事件:「更令人髮指的就是對一個政見不同的普通市民淋上一些易燃液體,然後放火燒他,活生生地放火燒一個人……這些暴徒的行為已經遠遠超過甚麼爭取訴求,是與市民為敵。」

林鄭月娥於今年1月,親身探望傷者家屬,轉交30萬元捐款,並在社交網表示「李伯受殘害的駭人影像仍然歷歷在目,暴徒容不下其他人持不同意見,動輒『私了』、恐嚇、毆打甚至火燒無辜市民。」

太古城傷人案:只含糊地「譴責暴力行為」

不過,當暴力施襲者屬藍營,政府態度有所不同。去年11月3日,太古城商場一名親政府男子斬傷三人後,咬斷民主黨東區區議員趙家賢一截耳朵。政府當晚聲明如下:「就晚上在太古城發生的傷人事件,政府深表遺憾並嚴厲譴責暴力行為。發言人呼籲意見不同的人士放下分歧,保持理性克制、和而不同的態度,絕不可蔑視法紀,行使私刑。」沒有描述傷人細節,語調溫和,並預留篇幅譴責攻擊兇徒者。趙家賢向《香港01》記者確認,林鄭至今並沒有以任何形式向其表達慰問或援助。

同樣的情況,見於將軍澳連儂隧道斬人案。去年8月20日凌晨,一名親政府男子在將軍澳景林邨與頌明苑之行人隧道與不同政見人士爭執,折返家中拿刀後斬傷3人,其中一名《信報》前女記者一度命危。林鄭月娥當日的回應是:「特區政府對於任何暴力行為都會作出譴責。你提到的那件事件,警務處已經在嚴肅跟進,一定會依法處理。」語氣同樣相當溫和,沒有指明傷人者做過什麼行為。

有另一類案例,同樣見到政府處理「失分」。例如8.31太子站事件起源,來自港鐵列車有兩批不同政見人士爆發衝突,港鐵報警求助。

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去年11月13日出席立法會會議回應提問時,說法如下:「在晚上大約十時四十五分,太子站內有大批暴徒在車廂內與其他乘客發生爭執。從新聞報導及網上片段可見到,當中包括長者的乘客受到這些暴徒的欺凌、毆打及襲擊。暴徒其後更用滅火筒噴向列車內,令車廂一片混亂。」

從新聞及網上片段和圖片,確實看到有疑似示威者的青年人,向車廂內的中老年乘客(與示威者政見相反,即藍絲)擲物及噴滅火筒。不過,該批中老年人亦有投擲雜物,甚至有人拿起鎚子揮動,但李家超隻字未提,將事件說成青年單方面「欺凌」、「毆打」中老年人。雙方都有使用暴力之下,藍營就是「乘客」,黃營就是「暴徒」。

政府處理謠言的表現,亦出現同樣狀況。例如藍營的「721林卓廷搞事」論,政府並無澄清或譴責,與政府不斷澄清黃營謠言,態度有明顯分別。

以林鄭為首的政府團隊,對於不同立場人士的暴力行為,回應的態度存在明顯差異。(資料圖片)

鍾劍華:難令人相信政府真心反暴力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向《香港01》表示,政府對於示威者、警方、親政府人士暴力行為,態度存在明顯分別,對示威者行為仔細描述及反複譴責;對警方涉嫌過份武力不作令人信服的回應;對親政府人士甚至鄉黑勢力的暴力行為「輕輕放下」,確實很難令人相信政府真心反對暴力。他相信,現屆政府公信力已難以挽回。

趙家賢表示,彼此都是民選議員,林鄭對於他受襲不聞不問;但相隔數日,建制派立法會議員何君堯遇襲,林鄭卻公開主動慰問,質疑在特首眼中只有親建制人士是自己人,支持民主自由的港人就「不是人」。他說,無悔當晚因保護市民而受不同政見人士襲擊,會繼續與民同行。

葛珮帆:不希望任何人受傷

葛珮帆表示,個人會譴責任何暴力行為,亦會呼籲支持者不要使用暴力,不希望任何人受傷。關於太古城傷人案,她表示記不清事件前因,暫不便置評,但認為被火燒傷的李先生,情況明顯比趙家賢嚴重,不能直接比較。

須再次重申,任何暴力和散播謠言的行為,都不應該支持或合理化不管黃藍也好,建制或泛民也好,譴責者有否做好榜樣,一視同仁對待不同立場人士的行為,十分關鍵。當市民大眾產生觀感,認為譴責者並非真心反對暴力和謠言,而是有所選擇,甚至為政治服務,試問如何服眾?香港的公信力下墮年代就是這樣煉成的。

鍾劍華分析,政府的回應難以令外界相信當局真心反對暴力。(資料圖片/高仲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