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建制狙擊歷史科考中日關係 葉建源:問題重分析不必認同

撰文:周禮希
出版:更新:

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今日(14日)開考,當中卷一必答題第2(c)題問考生是否同意在1900至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並附以參考資料。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周浩鼎批評有關問法荒謬,質疑背後是否有暗示;新民黨葉劉淑儀亦質疑問題不公道、有主導性。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該問題是近年常見的問題題型,本身提供了參考資料,考驗考生分析資料及結合對歷史的認識作答,即使考生不認同問題的形容,亦可以表明不同意並解答,一樣有機會取得好成績,並非要考生認同。他又指,毛澤東亦有說過類似感謝日本侵華的言論,強調這類說法需要配合語境才能正確理解。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周浩鼎批評有關問法荒謬,質疑背後是否有暗示。(周禮希攝)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葉劉淑儀認為,日本侵華是暴行、是對國民的傷害,質疑為何會有人在考試上用此問法,以求得出相反的答案。她認為,公眾會考慮考評局內是否有黑箱作業,認為應該有正確的指引,檢討出題目的機制應是否有問題。

葉建源回應事件時強調,對於問題提到「利多於弊」的句子,相信很多人都認為不能接受,包括他自己。但他解釋,題目並無規定考生如何作答,而同一試卷亦有類似的題目,以一模一樣的方式問及歐洲統合。他強調,這類問題的用意,在於考驗學生是否能解讀資料,而這是歷史科出題的趨勢,考核考生分析能力,並非要求考生認同問題的陳述句。他又指出,1900年至1945年間發生了很多事,雖然最深刻的事件為抗日戰爭,但這並非惟一發生的歷史事件。

葉建源。(資料圖片)

至於近日有考評局高層有關日本侵華的言論,指「沒有日本侵華,哪有新中國?忘本呀!」等,有人質疑該言論與是次出題有關,葉建源相信,考評局出題工作並非一人所為,亦有機制、抽籤及多人把關等,質疑此言論與出題兩者是否有直接關係。

他又提到,雖然他不認識表達有關言論的考評局人員,但據悉該人亦是讀歷史出身,而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亦有說過類似的說話,強調要留意說話的語境為何。他批評,將該考評局人員與朋友私下的言論,被抽出並指為其政治立場,做法過於武斷。

葉建源批評,針對考評局人員與朋友間私下言論的做法,有如「批鬥」、「文字獄」,強調此風不可長。

周浩鼎質疑,該職員言論是嘗試美化日本侵華,對有考評局成員如此說話感到失望,質疑有關人士是否適合任職其職位,建議局方考慮設立懲處機制,並要有公開紀錄讓家長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