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選委會大洗牌「劍指」本地商界? 涉北京一個戰略考慮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北京出手改革香港政制,今年人大會議將審議《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特首選舉委員會除負責推舉特首,將被賦予新職權,包括提名全部立法會議員候選人、產生「較大比例」的立法會議員,而選委會亦將擴展至1,500人,增加一個新界別。
選舉改制消息一出,民主派自然反應甚大,質疑是「民主倒車」,將反對勢力摒棄在體制之外。不過如畫面拉闊一點看,從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的講話,以及現時坊間傳出的改革方向,似乎改制同樣在瞄準建制派內一個重要板塊——本地商界。現時立法會功能界別主要由商界組成,代表業界利益,雖然他們同為建制派,符合現時的「愛國者治港」原則,但在經濟政策上一向被指重視商界利益多於民生需要,往往導致特首施政綁手綁腳。
盛傳北京「大手術」改革香港政制後,就會著手處理香港經濟民生深層次問題,本地商界作為既得利益者,或被視為「主要障礙」,戰略上或需削弱其勢力。有政界人士相信,改組選委和立法會,客觀上可以「溝淡」商界於立法會及選委會的影響力,減低商界以往「造王者」的角色,同時讓特首免受既得利益者的阻撓。

打擊民主派易如反掌 背後料有更大目標

根據王晨的《草案》介紹:「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總體思路是:以對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委員會重新構建和增加賦權為核心進行總體制度設計,調整和優化選舉委員會的規模、組成和產生辦法,繼續由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行政長官,並賦予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較大比例的立法會議員和直接參與提名全部立法會議員候選人的新職能,通過選舉委員會擴大香港社會均衡有序的政治參與和更加廣泛的代表性,對有關選舉要素作出適當調整,同時建立全流程資格審查機制,進而形成一套符合香港實際情況、有香港特色的新的民主選舉制度。」

從邏輯上,其實中央要打擊民主派,單單於立法會選舉設立選委會提名制,以及資格審查機制便可做到。過往港府依靠選舉主任DQ參選人,現時將「入閘」審查交由更權威機構負責,只是將DQ規範化而已。今次政制改革,民主派無疑是首當其衝,但北京擴大選委會人數、恢復選委在立法會議席,背後可能有更大目標。

林鄭於2018年6月提出一手樓空置稅,但在商界反對聲音下觸礁。(資料圖片)

特區政府難以自行處理社會深層次問題

其中,中央和特區政府一向視經濟民生為香港社會深層次問題,當中又以房屋土地最為顯著——土地資源分配不均、樓價過高,激化社會矛盾。不過要處理這個問題,單憑特區政府恐怕極難做到,因為香港現行制度下特首「有權無票」,要有效施政必須依賴建制派的支持。

現時立法會35席功能界別中,至少有一半都和商界關係密切;此外,工商界於特首選戰中又每每有重要角色,因1,200名選委四大界別中,工商、金融界獨佔一界別,連同一些其他界別中的親商界人士,足以左右選戰結果。

特區政府向來被指不敢得罪商界,尤其是大地產商,在本屆特區政府任期內,部分房屋土地政策都明顯地受到商界阻力而觸礁或是效用大減。例如特首林鄭月娥於2018年提出、俗稱「一手樓空置稅」的《2019年差餉(修訂)條例草案》,因為受到商界的阻力,運輸及房屋局於去年10月宣布撤回;土地大辯論爭議核心之一的粉嶺高爾夫球場,亦因觸動商界及高球界的利益,最終只能回收局部用地,發展潛力大打折扣。

可以說,特區政府在「正常狀態」下已經不敢動搖商界利益,於修例風波後管治威信受到重創下,更加不可能獨自處理。林鄭月娥於前年9月承諾設立、研究社會深層次問題的「獨立檢討委員會」,現時已爛尾收場。換言之,要處理本港深層次問題,很大程度需要由中央層面出手協調。

主管港澳事務的副總理韓正,今年再度提及本港的房屋土地民生問題需要解決。(資料圖片)

連續兩年提港經濟民生問題 韓正話中有話?

有關這一點,中央領導人早已表達過正面訊息。去年5月,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會見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期間,就提到香港存在很多經濟及社會的深層次問題,例如房屋改革、就業、青年向上流動等。訂立《港區國安法》後,待社會恢復平靜,中央會全力支持特區政府解決有關問題。

從這背景分析,韓正昨日接見政協委員時再表示「每日早上都會先閱讀香港的新聞」,要求政協委員協助解決房屋、經濟等深層次矛盾。這番話主要對象很可能是本地「大孖沙」,預示中央處理香港政治制度完成後,下一步就會動手處理經濟民生問題,提醒他們「歸隊」,至少不要成為阻力。

有多於一名政界人士向筆者指,本地「大孖沙」向來是左派「眼中釘」;而對於中央政府而言,他們的政治忠誠始終及不上傳統左派或內地背景人士,因此中央未必放心由他們長期掌握香港政治命脈。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亦曾表示,部分建制派人士沒有家國情懷,願意跟中國共產黨合作的背後動機不是熱愛國家,而是因為利益,言論被認為是暗指商界。

目前具體改革方案未明,但選委會擴充、立法會加入選委會界別後,商界於立法會的總體影響力都很可能收窄。(資料圖片)

商界議會內勢力收窄?

從現時政圈傳出的選舉改革方向,或多或少都對商界的整體影響力有「溝淡」效果,特別是選委會新增「第五界別」,佔300人,幾可肯定由「愛國者」包攬。前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早前已露口風,除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外,有香港代表的全國性組織,例如全國工商聯、青聯、婦聯的香港區代表,亦可選舉代表參與選委會。

當然,范太上述談及的例子,其代表人物不少有商界背景,但以上團體成員至少是以中央信任的人為主,甚至團體本身就有內地背景,整體可控性、安全系數更高。當這批「紅人」進入選委會,至少在整體版圖上商界的影響力都有所減少,其於特首選戰中「造王者」的角色將會大削。

再進一步地,由於立法會新增界別預料由選委會選出,在商界選委影響力已被削弱的情況下,可以預期會有更多非商界背景的建制派人士進入議會。現時政圈仍在估計到底日後立法會90席中,選委會佔30席還是40席(這涉及如何詮釋王晨所指的「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較大比例的立法會議員」)。不過無論中央最後採納哪一方向,可以確定的是商界對立法會的控制力會明顯縮減,對政府政策的牽制力將會下降。有關這一點,待日後正式方案出爐、新選委具體人選有了眉目後,就可驗證。

地產及建造界議員石禮謙。(資料圖片)

石禮謙:不擔心商界意見被忽略

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議員、經民聯石禮謙向筆者表示,社會問題不能狹窄地以單一界別的利益去看,「邊個多票啲,邊個少票啲,其實意義不大,社會問題要由全個社會一齊解決」。他表示,商界過往在一些政策上向政府表達關注,不是單純看自身利益,而是從整個香港的大原則著眼,指出政策的潛在影響。石禮謙指,不擔心日後商界的意見被忽略,因為相信中央會明白如何做對香港整體社會才是最好。

自由黨黨魁、立法會紡織及製衣界議員鍾國斌表示,現時最終改革方案仍未出爐,暫時不便評論。

▼現時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4大界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