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非建制直選全軍覆沒 政界分析:高估潘焯鴻吸票能力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新制度下的首次立法會選舉今日(20日)已有結果,在投票率僅三成下,地區直選非建制派無人勝選,不僅落敗,而是每區得票與對手相距甚遠。即使是選前被認為有機會勝出的港島東潘焯鴻,亦在得票低於同區所有對手之下落敗。
非建制在直選全軍盡墨,最明顯理由固然是民主派選民未有踴躍投票。綜合政界人士及學者分析,選前外界很可能高估了個別非建制候選人的吸票能力,以及低估民主派支持者對新選制的冷漠程度。

盧文端「建制全勝即輸」預言成真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由今年初到選舉前,多番表示落實「愛國者治港」後的新制度並非搞「清一色」,只要符合愛國愛港、「五個善於」等要求,一樣可以依法參選;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上周撰文,認為建制派「全勝即輸」,更指建制派支持者可考慮「過票」給對家。再加上,地區直選「雙議席單票制」的設計本身,就是預期可能會有非建制派當選。

綜合選前政界人士預測,縱使多區直選候選人排面實力懸殊,總有一、兩區有少許懸念,例如參選港島東的沙中線「吹哨者」潘焯鴻、獲民協樁腳支持的九龍西馮檢基等。

然而今屆選舉,民主黨、民協等傳統民主派政黨未有參加,亦有部分身處海外的民主派人士呼籲「杯葛」選舉,終直選投票率只有約30.2%,創歷屆選舉新低。觀乎各區直選結果,非建制參選人不但全軍覆沒,連「戰至最後一刻」的機會都沒有,多區非建制候選人的得票,甚至連五位數都未達到,算是一個「小意外」。

林朝暉:無選舉氣氛 個別候選人拉票亦「躺平」

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林朝暉表示,出現這種結果一方面由於投票率低,此外根據過往投票慣性,下午是民主派支持者投票的主要時間點,但他昨日下午巡視幾個關鍵票站,都不見到有很熱烈的拉票活動,或許個別非建制候選人本身都有一定的「躺平」傾向。

潘焯鴻在選前被認為是相對有機會的一位,但仍然低票落敗。林朝暉指,潘在非建制整體參選人當中,確實已算是「質素比較高」的一位,但一方面沒有選舉氣氛,另一方面他亦未能引起一個很清晰、尖銳的選舉民生議題,從而令非建制支持者認為有必要投票,「從佢幾次選舉論壇、宣傳品,都比較集中講要『監察政府』,或者不要一言堂。呢個其實唔係一個尖銳嘅議題,選民唔會覺得有切膚之痛、或者同自身利益有關,需要行出嚟為佢投票。」

民主派人士:簽幾張紙無補於事

有政界人士私下向筆者指,政界可能高估了個別候選人的知名度:「會留意潘焯鴻動向的人,都是政圈中人或有留意時事的人,或許會有種錯覺以為他勢頭好強。但其實泛民那一邊,選民只是沉默了」,不少人對選舉並不在乎。

另有民主派人士提到,民主派選民「鐵了心」不再投票,外界或許低估了他們的冷漠程度:「一來他們覺得去到票站投票,就是在幫政府推高投票率、增加新制度的認受性;二來出參選的人,大都不是知名民主派人士。說那麼多都沒有用,不投就是不投。不是(民主黨人士)簽幾張紙個人身份支持,選民就會支持你。」

+3

袁彌昌:「中間派」已滅絕無市場

時事評論員袁彌昌亦指,相信潘焯鴻一開初參選之時,已知道選戰不易打,民主派支持者投票意欲低下,所以採取頗為冒險的方式,包括與民主黨人士如梁翊婷、蘇逸恆等「孖頭」宣傳,但始終「泛民啲票出唔到嚟」。他指,新選舉制度帶出的訊息很清楚,出選就一定是得到當局加持,盧文端上星期甚至提出建制派選民「過票」給對家,訊息更加明確,非建制派也要建制派配票才能贏:「對於一些黃營的選民來說,這些候選人已沒有可能代表到他們,無論他們如何宣傳,已經不是那回事了。」

就日後政治局面,袁彌昌相信隨著民主派在體制內消失,中間派亦已一併「滅絕」,「去年我們發起『希望聯盟』提出中間路線,為的是防止民主派35+、建制派主導,導致北京啟動『核選項』。現時『核選項』早已經啟動,中間路線在社會上,亦再沒有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