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器】手心上的觸感 台灣北海岸個性陶瓷

撰文:蔡欣恩
出版:更新:

陶器不氧化、不易蝕、傳熱慢等特性都使它成為日常飲食最常用的器皿。它變化萬千,有講不完的技術與深不見底的美學。日本的陶藝固然精湛高超,其實台灣的陶器也讓人眼前一亮。
台灣北海岸地區面朝東海,背靠陽明山,山水景物皆是藝術家靈感之泉源,因此吸引了大批陶瓷工藝家進駐。創造了台灣陶器,也創造了台灣風格。
攝影:李孫彤

章格銘老師的作品。
「開片」瓷器好比人掌心的紋理,只差上帝吹一口氣便能擁有心跳。
「我以前是個完美主義者,現在卻故意創造出缺陷。」章格銘說。

瓷器的掌紋梨窩

陶藝家章格銘擅長青瓷創作,含氧化鐵的胎釉給予瓷器很輕的天青色,表面佈滿有如掌紋一樣錯亂的裂紋,仿佛給予作品不同命運。「我以前是個完美主義者,現在卻故意創造出缺陷。」章格銘從大自然找尋靈感,他看到的大自然縱有殘缺,也是合理、不造作的。「像人的酒窩,其實是一種臉部肌肉的缺陷,但它在笑臉上卻如此美麗。」這促使他追求一種人性化的缺陷美,靠着胚體與釉料的不同收縮速度,做出「開片」效果。

章格銘將瓷器與木材融合一起,每一小段龍柏木都有不同弧度、顏色與粗幼略有差異,出來的手感與形態皆獨一無二。相差也許不過一毫釐,也足以構成每件作品的個性。

迷工造物社
地址:新北市石門區阿里荖47-2號

粗糙的感動

無論吃一頓飯、呷一口茶,飲食的過程從來與食器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將匠心獨運的器皿捧上手心,感受它的質感與重量,也將食物的溫度傳到皮膚,感動難以言喻。大男孩張仲禹(Mark)的陶器最讓筆者動容的,正是一種大智若愚的原始粗糙感,透過觸覺展現它的美。

張仲禹是章格銘的學生,風格卻差天共地。
大男孩Mark的作品走粗糙原始路線。

Mark曾經在章格銘的工作室學藝,但他的風格卻與老師相差十萬八千里,一個粗糙,一個精緻,各走極端。「陶器做出來就是要來用。」Mark做出來的碗特別輕薄,他吃飯用的碗最好是捧上手不覺得墜手,以實用見稱。盤子卻是重甸甸的,而且厚薄不一,表面有幾條刮痕,尾端還折起來,大有不修邊幅的野性,沒想到是用擀麵杖「擀」成。沒有半分花俏亮麗,但玩味十足,自成一派,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新風格。

若水藏館(寄賣):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72巷1號
猿人森活(寄賣):新北市石門區崁子腳27號

柴燒陶器花4日4夜燒製,由幾十度慢慢提升到1200度高溫,是繁複的做法。

美在火痕的不可預測

大部分陶瓷工作室都用電窯、瓦斯窯燒製作品,傳統柴窯燒陶因為費時、程序複雜,所以並非主流製法。然而,柴燒而成的陶器卻千變萬化,處處是美學。陶藝家許俊翔的工作室外,有一個磚頭砌成的燒窯。每次燒製陶器都花4天功夫,台灣相思木在窯中產生的灰燼落在礦土上,留下的「火痕」渾然天成。

「柴燒是土、木、火的自然作用,任藝術家再有經驗,人可以控制的只有8成。」火痕的不可預測為許俊翔的作品添上一分禪意,許老師認同道家的「無為」,他希望在人心浮動的時代,其作品能在日常生活中帶來恬謐和一份單純。他為我斟一杯茶,茶清,心靜,是境界。

八甲柴窯
工作室:新北市石門區崁子腳90之3號
門市:台北市中山路6段207號4F

茶清,心靜,是境界。
柴燒作品色澤溫潤,相當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