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A】Joe Rogan:極端減磅比起用禁藥更為「出術」

撰文:公相君
出版:更新:

減磅作賽一直是搏擊比賽的「慣例」,但近期愈來愈多的聲音表示,極端的減磅除了對拳手身體做成負面影響外,更加會導致不公平的情況出現。

以剛完結的UFC 227為例,24位選手中只有6位沒有於一日內上升10%的體重。 主賽的Cody Garbrandt是6名選手的其中一位,他比冠軍T.J. Dillashaw於比賽當日輕了近7.5磅。

難怪UFC旁述Joe Rogan會指,極端減磅比起用禁藥更為「出術」。

 

加州體育委員會的10%指引

加州體育委員會(California State Athletic Commission - CSAC) 有指引指,如果拳手的稱重日重量與比賽當日的重量相差10%的話,就應該上升一個量級作賽。

但正如上文所述,上升10 %反而是「常態」。在UFC 227中,18位,也就是3分之2的選手,稱重日重量與比賽當日都相差了10%以上。而那6位沒有上升10%體重的拳手當中,只有來自中國的張偉麗(Zhang Weili)擊敗對手Danielle Taylor,但Danielle Taylor的體重同時也沒有上升超過10%。

當日最誇張的是Alex Perez,稱重日為126磅的他,在比賽日已經恢復至146.5磅,即上升了16.3%;緊隨其後的是Brett Johns,他在一日內由135.2磅升到158磅,即上升了16.2%。

這些上升的磅數,絕大多都是水份,亦即時說在稱重日他們處於極嚴重的脫水狀態,對身體影響可想而知。以下UFC 227 兩場冠軍賽的數據(來自MMA Fighting):

T.J. Dillashaw (由135到 149.5 = 10.7%) 勝Cody Garbrandt (由134.7到142 = 5.2%)

Henry Cejudo (由124.5到141 = 12.8%) 勝 Demetrious Johnson (由125到142 = 13.6%)

打135量級的Cody Garbrandt,跟兩位打125量級的拳手,在比賽當日體重是一樣的。而且,Cody Garbrandt足足比冠軍T.J. Dillashaw輕7.5磅。


Joe Rogan:這就是「出術」

UFC旁述Joe Rogan在自己的網上電台節目中表達了不滿,他認為這比起用類固醇更有影響:

「如果有兩個人,他們都是135磅,但他們都沒有脫水,而其中一個一直在用類固醇,另一個還沒有,這樣二人的差異要遠遠小於,其中一個人稱重時是135磅,然後打時是160磅但二人都沒有用類固醇。極端減重再回復這個方法,與用睾丸激素或其他東西相比,有更大的優勢。」

如果我話事的話,我第一件事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Joe Rogan

我們過去也多次討論過極端減重的問題,亦說過One FC的做法是個方法:要醫生跟蹤選手減重情況並定期稱重以防急劇減重(見《【MMA】UFC 等機構的稱重制度應如何才能保障拳手健康》)。Joe Rogan也指One FC的做法值得參考,或者未來可以跟隨。

 

不公平情況

因為不知對方可以恢復多少體重,而不知對方在比賽時比自己重多少,當然有一定影響。

但因為現時大多數選手都這樣做,所以看回數據,在UFC 227中大多兩位拳手的比賽重量都是差不多的,就是二人同時比本來打的量級高10%。很多時兩位拳手體重上升的差別都在1%以下,例如Sheymon Moraes (146到164 = 12.3%)當日擊敗了 Matt Sayles (145.7到165 = 13%),雖然二人都上升了超過10%,但兩者升幅差距也就只有0.7%,確實體重也就差1磅。

相差比較大的,除了TJ與Cody那一場,就是Thiago Santos (185.5到209.5 = 12.6%) 擊敗Kevin Holland (184.7到193 = 3.8%),兩人比賽時相差16磅。這已經完全是一個量級的差別。

其實當天也有升幅少於對手而戰勝對手的情況,Pedro Munhoz (135 到 151 = 11%) 就擊敗了 Brett Johns (135.2 到 158 = 16.2%)。

但我們不能單從勝負去看是否不公平,因為並不是輕一點的拳手贏了,就不會不公平,就正如沒食禁藥的拳手也有贏過食禁藥的選手,但食禁藥本身就是不公。

要每場比賽兩位拳手的體重百份百相同是不可能的,但面對相差整整16磅的情況,確是個問題需要解決。


資料及數據引用:
UFC 227 fight night weights: All but six fighters come in over CSAC regulations
Morning Report: Joe Rogan says extreme weight cutting is cheating at a ‘higher scale’ than P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