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真實的「走火入魔」原來還有正面作用?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走火入魔,是武俠作品常見的概念,意謂習武者因為行功不當,而令到自己身心失控,最終害己害人。究竟這個說法從何而來,現實中的武術修煉,又是否真會出現走火入魔?

 

打坐靜心 入魔亂性
翻查資料,走火入魔的英語名稱曰「Kundalini Syndrome」。Kundalini是印度教的身體理論,位置處在脊椎尾端的「海底輪」。印度教的修行者認為,Kundalini蘊含著人類最精純的力量。而透過瑜伽等練習,就能夠將之「喚醒」並引導到中脈,達致「梵我合一」的境界。因此Kundalini Syndrome就是指內煉其間,所出現的各種不適狀態。至於漢語的「走火入魔」,則該是取材自佛教經書。

走火入魔的成因和症狀各有不同,按照國學大師南懷瑾的解讀,最常見情況是習者在靜坐的時候,將注意力過分集中、造成精神緊張。更有甚者,是自以為氣脈已通,進而配合上各種意識作用,結果令呼吸失調、心思紊亂,行為漸趨脫軌,這就是所謂的「走火入魔」。

由此可見,走火入魔並非空穴來風;它當然不會像武俠小說所描繪般誇張,但其負面影響亦絕不易與,乃所有修行者都需要面對的難關。

Kundalini是印度教的身體理論,位置處在脊椎尾端的「海底輪」。走火入魔就是由這個理論衍生,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UYvveK

 

武術中的走火入魔
現在的問題是:為甚麼「走火入魔」這個原屬於宗教修行的概念,會被廣泛應用於武術文化之中?

最核心的原因,是許多傳統武術流派,尤其是近代的內家拳派,都借用了不少宗教符號作為各自的方法論。例如在心意拳宗師戴龍邦所撰的《心意六合拳譜》中,便寫有了一句「震龍兌虎各西東,朱雀元武南北分,戊己二土中宮位,意為謀引相配成」。似乎是想以易經卦象及丹鼎學說,解釋拳術動作與內臟之間的聯系。另外,精通佛學與拳藝的少林寺妙興大師,亦留下過一幅《人祖門少林派性功羅漢拳訣》,闡明出佛家武術所蘊含的禪宗思想:

頭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楊柳,腳似醉漢。出於心靈,發於性能。似剛非剛,似實而虛。久練自化,熟極自神

由是觀之,原屬宗教概念的走火入魔,會被延伸到武術文化之中,也就不足為奇。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吸納並非完全照搬,蓋因武術鍛煉的內容和要求,本就與宗教修行大相徑庭。例如前者講求以拳術動作,引導內息;而後者則採取靜態的形式(靜坐、存思、冥想等),以意志力搬運氣血。所以武術意義上的走火入魔,很難直接參考宗教修行的經驗和癥狀,反應該從運動科角度,擴展其內容。即因練習不當,而引起的各種嚴重病患,甚或精神問題等,其實也可以算作走火入魔。

 

「必要」的走火入魔
無論如何定義,可以肯定,走火入魔都是一個負面的概念,很難想像它有任何積極意義。不過,因《逝去的武林》而成名的形意拳家李仲軒先生,卻提出過一個另類見解。他認為要學武有成,就必先要經過「走火入魔」的階段:

形意拳古有「入象」之說。入像,便是化腦子……這都是走火入魔,腦子迷了。但練拳一定得走火入魔,先入了魔境再說。有了恍然,處理恍然,是習武的關口,要憑個人聰明了。處理好,就鯉魚跳了龍門

換句話說,走火入魔亦可以解讀成「沉迷」以及「迷途」的意思。武術需要長時間鍛煉,自然要亦有著魔般的意志,方能堅持落去。而偶爾走入誤區,亦可以反過來讓習者更加懂得審視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講,走火入魔確實有其必要之處。

當然,這一切都要有個合適的程度,並且必須符合武術運動中的各項規矩,否則就會如實著魔、不能自拔,希望各位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