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總愛「耍太極」? 太極拳中的應戰策略

撰文:司馬麤
出版:更新:

在廣東話俗語中,我們說人辦事推卸責任、拖延了事或回應敷衍,都會說這個人「耍太極」。會用這種武術運動創作這個較負面的俚語,是因為一般人誤解一些太極拳拳理,而衍生出來的俚語。在中文中,「耍」一字本來有貶意「展現」之意,例如我們說「耍官威」、「耍咀臉」、「耍大牌」等;廣東話俗語如「你依家耍我呀!」又有遭人玩弄、輕視之意。

「耍太極」俚語由誤解太極開始
而「耍太極」這俚語出現,背後源於誤解太極以下拳理如:

1.比喻人推來推去
在太極中有「推手」練習,推手是二人對練的練習功夫,考驗練者用力和拳架是否正確,對應外力時回力鬆緊是否恰當,用力得宜可收四兩撥千斤、以小推大、借力打力作用。而當練好推手後,便可進一步練習「散手」,由招熟而懂用勁。由於推手二人互相慢慢的推來推去,一來一回,所以讓不懂的人用來揶揄比喻做事推搪。

2.比喻人不負責任
太極拳理主張全身放鬆、運柔成剛,以有力打無力,除了陳式太極拳會講求動作快慢有序外,一般太極都以動作緩慢為特點,習者配合呼吸、心平氣和、沉著身心,方能打出功架。這種軟綿綿的狀態便會挪用來諷刺一個沒責任感的人,軟綿綿的不務正事,工作上回應別人對他責任的指責,從不表態或模棱兩可,推來推去。

七十年代舊政府總部門口,在辦公時間以外市民在此耍太極。(圖片來源:http://taichi.kiev.ua/articles/next/2)


不能「推來推去」就當完事
事實上,現實中耍太極(這裡指練習太極)是一項有益身心運動,練太極拳不僅能鍛煉體魄,更重要是練功之餘提升內在精神修養。

而在對戰戰略上,看似柔守的太極其實在拳論中講究「蓄勢後發」,所謂不用力是要人開始蓄勁,保留勁力,蓄勢待發,在適當的時候發勁制敵,出奇制勝。

而太極拳不是一味的慢,王宗岳在《太極拳論》提及,太極「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即是對方動得快,我也應得快,隨對方動作變化而變化;「克敵制勝,全在用粘」,看似自己跟隨對方,實質處處讓自己處於主動,對方陷於被動。

電影《食神》劇照。(電影截圖)

所以除了不能「耍官威」、「耍咀臉」、「耍大牌」,做人做事也不能「耍太極」,答非所問,不然就是「耍市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