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朱國福:將拳擊融入形意拳 民國武術賽最優等

撰文:李嘉譽
出版:更新:

在今個星期的文章提到過,遠在民國時代,就有一批武術家主動吸收外國技法,包括拳擊、柔道、劍道等。而今天要介紹的【名家】,便是最早將拳擊引入傳統武術體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就是「朱家四杰」的老大,曾在第一屆國術國考勇奪第一的朱國福。

朱國福(1891—1968),河北定興縣大朱家莊人。由於少時體弱,被叔父帶去形意名家馬玉堂處習武。其時馬玉堂與號稱「鐵羅漢」張長發交好,於是朱國福也在張長發門下學習八卦掌等技。

爾後朱國福又拜「定興三李」之一的李彩亭為師,學習形意拳法。到二十歲時,朱國福已經在鄉里間頗具名氣。他率先在河北開始自己的保鑣事業,並常常往來於北京、天津等地。與此同時,馬玉堂將朱國福引薦給師父李存義張占魁,朱國福便在天津中華武士會繼續研修。回鄉後,朱國福曾與同鄉孫振川(孫祿堂門下弟子之一,以八卦掌聞名一時)切磋交流,對他的八卦掌功夫甚為欣賞。1917年,經孫振川及李存義兩人舉薦,朱國福正式拜在了孫祿堂門下,學習孫式八卦掌及太極拳。

1923年,朱國福受人委託,護送政要南下上海。恰逢上海正在舉行拳擊比賽,朱國福便在朋友介紹下觀賞了數場賽事。自此,朱國福對拳擊產生了濃厚興趣,希望能將拳擊技法跟傳統武術相互融合。為了驗證所學,他將拳擊訓練授予了三位弟弟:朱國祿、朱國禎、朱國祥。四人經常一起進行搏擊訓練,據太極拳家顧留馨(1908—1990,精通陳、楊兩家太極拳,普及太極拳的功臣之一)憶述,他們平時都會在孫祿堂面前練得規規矩矩,孫祿堂一走他們就會載上拳套「大打一氣」。除了兄弟間的練習外,傳聞朱國福還報名參與過公開的拳擊賽事,與不同國籍的人交過手。

【點擊圖片觀看資料】

+3

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舉行了第一屆國術國考,在全國範圍內挑選武術精英。經過三日比賽,各路名家、大師紛紛落馬,最後進入決勝圈的只剩17人。為免再損兵折將,大會主張用文試決定最優等15人。結果朱國福、朱國祿、朱國禎三兄弟俱贏得最優等,其中朱國福更位列第一。朱家兄弟頓時聲名大噪,被合稱為「朱家四杰」。

不久朱國福被聘為中央國術館教務主任,負責指導中央國術館的教學工作。其三朱國禎則被聘為技擊隊隊長、二弟朱國祿為副隊長。朱國福在教學中大膽革新,一方面大幅度加強散手訓練,另一方面大量增加拳擊的研習,定名為「搏擊課」。這種做法在當時惹來不少非議,很多國術老師認為國術館應專心研習傳統武術,而不該將拳擊放到如斯重要的位置。然而在一年多後,愈來愈多人認同朱國福。蓋因在1929年的浙江國術遊藝大會上,中央國術館學員的成績最好,二弟朱國祿亦奪得了亞軍。相反,許多堅守傳統的老師,或報稱隱修的僧侶,在首輪就已經全軍盡墨。

1932年,朱國福離開中央國術館,應邀擔任湖南鳳凰34師軍訓所少將副所長,之後到湖南長沙任湖南省國術館任教務長兼總教官,主要培訓軍官和隊長。翌年,中央國術館因為缺乏經費而被迫閉館。朱國福於是四處籌集經費,在重慶組建了重慶國術館,並從外地邀請來楊法武、郭孟申等多位名家擔任教官。當時許多重慶的國民黨高級官員都慕名跟朱國福學拳,例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就跟朱國福學太極拳。

【點擊圖片觀看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朱國福繼續在重慶大學任教,並擔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研究整理組組長、中國武術學會委員、重慶市武術協會第一屆副主席等職。1953年,朱國福接受西南軍區賀龍元帥的邀請,為軍隊培養武術人才。可惜,曾為國民黨服務的記錄,讓朱國福免不了承受各種政治衝擊。

文革期間,重慶大學門口掛著「打倒國民黨少將朱國福」等標語,紅衛兵也常來家中騷擾不斷。朱國福積憤成疾,於1968年第二次中風,最終在重慶辭世,享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