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劍經】明朝大將復興少林棍勇 原來跟宋太祖有關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少林棍術聞名天下。然而少林棍法的發展卻絕非一帆風順,在明代年間少林武術曾一度式微。及後能夠重現雄風,不獨有賴寺內武僧的努力,「俗家弟子」俞大猷及其所著的《劍經》更加是功不可沒。而背後的因由,竟然跟宋代開國君主趙匡胤有關。

延伸閱讀

俞大猷 :蕩寇名將與其存世《劍經》

棍藝擅少林——《少林棍法圖說》

大猷如龍 繼光如虎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輔,號虛江,福建泉州府人。於嘉靖十四年(1535)參加武科會試,中武進士第五名,被授予千戶以駐守金門。往後20多年,俞大猷先後在浙江、山西、福建等領導抗倭。其中福建一役,不僅成功收復莆田,更對東南沿海的倭寇造成致命打擊,為明室消除了心腹大患。自此俞大猷聲名大噪,與戚繼光同列當朝名將,世有「繼光如虎,大猷如龍」的美譽。

《單刀法選》的背景類似,俞大猷為了練兵,曾創編了數套武技在軍中流傳。隨著兵士的流散,軍隊內的武術逐漸在莆田一帶傳播。據明人黃景昉記述:「吾溫陵(泉州古稱)棍棒手撲妙天下,蓋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與士卒相角鬥」。俞大猷對南方武術,尤其是棍術的貢獻,由此可見一斑。而最能反映俞大猷棍術技法的,莫過於他的《劍經》一書。

【點擊圖片觀看資料】

彼忙我靜待 知拍任君鬥

在《劍經》的開首載有了三條總歌訣,內容包括了用力技巧及位置轉換等,即「中直八剛十二柔,上剃下滾分左右」等。其中最為人傳訟,並在書內論及得最多的,乃第二條「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鬥」。所謂「知拍」,是兩人比鬥時的節奏。整句話簡論之,就是棍法首重「後發先至」的原則。武者要保持心境澄明,待對方節奏錯亂的一刻,加以破壞其進攻,這樣方能克敵制勝。

因此,書裡有很多探討搏擊節奏的內容,例如在講述左右架式轉換一段,便寫道「轉陰陽,不可太早,臨時一下,乃不費力,明之明之」。另外他又特別提到「當位」,即發力時機的重要性,所謂「此當字,如曲中之拍位,妙不可言……學到此,一貫萬乎矣」。

【點擊圖片認識《劍經》內容,如想了解更多資料,歡迎到訪朔雪寒網站

+5

《劍經》在搏擊節奏方面的研究,對後世武術界可謂影響甚大。蓋因在當時流行的軍旅武術著作中,大多都比較重視力量和招式的運用,很少會將某種戰略思想貫通全書。而講究時機做法,亦為「以柔制剛」等理論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即俞大猷所提的「全書總要,只是乘他『舊力略過,新力未發』八字耳」。這點無疑有助了後世內家拳的發展,尤其是著重截擊及卸力的太極拳法。

延伸閱讀

【文化】以槍為拳:王宗岳的《陰符槍譜》

【經典】紀效新書:兵書聖典 軍武合一

吳殳《手臂錄》

太祖拳 俞家棍

最後,回到文首提到的歷史問題,究竟《劍經》如何助少林武技再創高峰呢?據聞在嘉靖四十年(1561),俞大猷奉命南征時曾繞道嵩山,他目睹少林寺僧「真訣盡失」,相當感慨。便與當時的住持小山上人商量,派遣了年青寺僧普從、宗擎二人,隨俞大猷到軍中效力,藉此傳授「陰陽變化之真訣」。三年後,普從還俗、宗擎則回歸少林,將所習訣竅及俞大猷贈予的《劍經》傳遍寺僧,有成者百餘人。從此以後,少林武技重上高峰,小山上人也成為了當時的抗倭名將。

至於為何俞大猷對少林心生慨嘆、非重振少林武技不可,其中一個說法為俞大猷的師父趙學本,乃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據傳宋太祖精通拳棍,創有「太祖長拳」及「太祖棍」。後來宋太祖將兩套絕學置於少林神壇下,令少林寺僧功夫大進,造就少林「天下武宗」的美名。

此說當然難以考證,但歷來論及少林武學的,大抵皆認為趙匡胤是實際促成少林拳法始祖。既然趙本學為宋太祖後人,與少林寺關係密切,俞大猷也就自詡為少林的「俗家弟子」。因此在少林武學式微之時,俞大猷方會毫不猶疑出手相助,使得現在的少林武籍中,還流傳「太祖拳、俞家棍」的說法。

少林寺去到明代,已經武風式微,及後得以復興,全賴俞大猷的努力。(圖片擷取自https://bit.ly/2XIdJRN)

相關文章

【太極拳有八勁之說,大家可以數得出來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