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談師父|脫離武術的神話 師父就要比徒弟厲害嗎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名師出高徒、師父必然要是高手……這好像是武術小說中的經典邏輯。更進一步的,就會是「師父都要比徒弟能打」:此處的能打,不是說師父在最高峰時比現在的自己能打,而是此時此刻、每分每秒都要比徒弟能打。而除了小說,武術界中其實亦有人存有這種想法。
但是,師父就要比徒弟厲害嗎?

▍偽命題

觀乎世上不同的競技運動,許多頂尖運動員的教練在運動員時期,都未有自己學生的成績。香港單車隊金牌教練沈金康,行動不方便,卻一樣教出了李慧詩。剛剛奪得第18個大滿貫的費達拿,現任教練盧比鍚(Ivan Ljubičić)是他多次的手下敗將。再用大家較為熟悉的足球作例子:你會否認為摩連奴(他從沒以球員身份出戰高水平比賽)的個人球技需要好過所有車路士球員,才有資格當他們教練?

+3

事實上,在現代搏擊界,類似命題早就不成討論。的而且確,名師、宗師一類銜頭依然存在,正如若果由「柔術之神」——Rickson Gracie教巴西柔術,一般人都會難掩興奮之色。但這種崇拜不會轉化成盲目崇拜,學員亦不會輕易要求他走上今天的擂台,亦不要求他需要有比自己更好的比賽成績。

因為大家都明白,武術技巧會隨時代演化,而武者的體力卻會因年紀退化。這並不是對Rickson Gracie現時及過去的能力作出懷疑,而是相比起他當下的搏擊能力,學員更看重他的技術、見識和經驗。就像論拳擊戰績,Johnny Tocco半點都拍不上泰臣,但他不僅是後者的教練,還教過George Foreman和Sonny Listion等傳奇拳手。

師父要永遠高高在上、站在徒弟觸碰不了的位置,實在是個迷思。

▍脫離武術的神話

+1

會有此等迷思,有幾個較為明顯的原因,首先便是所謂的「秘傳」。

始終許多傳統武術都年代久遠,傳承又轉折,有習者展現出與大眾印象不一致的技巧,著實不足為奇。以太極拳為例,習者遍佈全球、支流極多。即便是最遲誕生的吳派和孫派,都已經衍生了風格非常迥異的支派,如卍字三十六手等。為了宣揚本門武藝,不少人都在有意無意間,將自己歸類成「正宗」,並辯稱一些全無該派痕跡的招式為祖師「秘傳」。久而久之,師父就站在了神秘莫測的境地,成為後學無法趕及的傳奇。

第二個原因是方法論上的問題,即在某些武術中有太多難以檢測的用詞,例如「氣」。倘是在一般運動科學的層次裡,我們很容易接受體力隨年齡下滑的事實。也可以透過各類實證研究,剔除前人那些不合理的技巧。

然而,在加入「氣」、「陰陽五行」等文化符號後(這點在前文中亦有提及,其實本來並無問題),武術就變成了一個不能用常識考察的技藝,自然會出現很多近乎宗教式的迷思。如武術家的內息會逆增長、他們的打法不是單純講實用與否等。結果,在各類文化包裝下,時間就由武術家的難題,變成了他們的優勢—— 年長者,自然會比年青人更能打。

▍結語

民間武術界有句話,曰「好師父不如好徒弟」。在紅極一時的《逝去的武林》裡,尚雲祥弟子——李仲軒老人也提到過,能收得了好徒弟,才算得上祖師爺顯靈。因為在真正的傳道者眼中,下一輩人是一門武術的希望,把他們教好遠比宣傳師父重要。

在民國年間,山東國術館的田振峰對形意孫祿堂頗有微言,曾指摘他不懂授徒,但這並不代表田振峰不認同孫祿堂。恰恰相反,他也非常欣賞孫祿堂的武藝。足見在他們一代人眼中,個人修為與教授徒弟,是完全清晰兩回事。作為師父,不需要武藝獨步天下,但必須要令徒弟可以獨當一面,最好能超越自己。

活在當下、實事求是,這才是師徒關係中,最重要的精神。把教學能力與個人能力分開,又有什麼問題呢?

武圖App2

包括香港在內,現時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術愛好者,嘗試重塑大槍技法。他們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錄》。點擊圖片,觀看香港八極拳協會盧韋斯師傅的示範】

+8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節」嗎?點擊圖片觀看說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