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前撐踢(Teep/Push Kick)】動作機制上跟前踢有何分別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撐踢(Push Kick/推踢)跟前踢(Front Snap Kick)都是直線向前踢出的腳法,而且兩者的踢擊動作非常相似。尤其在搏擊應用上,推踢並不只是「推擊」,前踢亦不只是「踢擊」,於是觀眾其實很難區別它們。【武備志】今次就跟大家介紹一下這種既能推擊,又能踢擊的腳法——撐踢。至於撐踢的應用將在另一篇文章中詳細說明。

 

撐/推踢(Push Kick)簡介

撐踢(Push Kick)見於多種武術的踢技當中,例如在空手道稱之為"Mae-Kekomi"(Front Trust Kick),在泰拳稱之為"Teep",在跆拳道稱之為"Mireo-chagi",在其他武術中亦稱為「正蹬」、「前踹」等。

它屬於「直線腳」一類,因為它的踢擊路線是逕取中線,以直線一點作穿透打擊。沒錯,是打擊。其實撐踢並不是一般刻板印象中——只能推走敵人。以不同部位進行打擊,在不同時機發力,可以使撐踢成為「推走」或「擊倒」對手的踢技。下文會加以說明一下。

在踢擊動作動作上,撐踢跟前踢非常類似,但其實兩者確有不同。本文末段將為大家略加說明。以下為外國Youtuber GNT所示範的撐踢和前踢,兩者在外表上真的非常相似。

短褲GNT示範的是撐踢。(影片擷取自:Youtube,https://youtu.be/FKNWcW7cEz0)
道袍GNT示範的是前踢。(影片擷取自:YouTube,https://youtu.be/D01r29wCzwI)

 

打擊部位

撐踢可以腳掌、腳前掌或腳跟部位進行打擊,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踢擊效果,所以應用的時機及作用各有不同。

以整個腳掌作打擊,由於打擊面較大,跟對手接觸的面積較廣讓踢擊衝力分散,使踢擊力量由「衝力」變成「推力」。但正因面積大,踢擊腳的結構較為穩固,所以可以傳送更大的力量「推動」對手,更易「承接」對方的衝力,亦更容易命中對手的肢體部位(如髖部、大腿正面、腹部等),以破壞對方的體勢。

以腳前掌進行打擊,能獲得較遠的打擊距離。由於面積細,假如速度及貫穿力足夠,能造成刺擊的效果。可是,以腳前掌踢擊必須固定腳腕,否則力量會分散掉,甚至扭傷腳腕。所以在腳腕未有充分鍛鍊前,建議先以其他部位踢擊。

另外有一種打擊部位是比較少見的,就是以腳跟進行打擊。若以結構而言,腳跟既直接連接腳脛,又是腳掌較大塊的骨頭,所以打擊力應該更大。但是,動作上必須腳腕上翻方能以腳跟踢擊,這樣令踢擊的角度限制在垂直或少許前傾的平面上。若是打擊面過於傾前,則拗起的腳掌有機會比腳跟更早擊中目標,使力量走掉。而且以腳跟打擊的距離最短,較難打出貫穿力強的打擊。

 

打擊目標

撐踢的使用總括可分成兩種:打擊和阻截。

有效的打擊目標有:頭部、太陽神經叢(Solar plexus)、上腹、氣門、雞心、小腹、脅下、大腿正面、胯下等。這些都是人體正面及側面撐踢較易擊中的要害。

另一方面,阻截的重點在於時機上:在對方進攻時以撐踢的結構截停或破壞對方的體勢,所以要瞄準對方關節。當然,有效的打擊亦可令對手因痛感而停住,但兩者慨念不一。跟打擊略為不同,因為對方正在進攻,所以阻截並不需要輸出很大力量來停住對手。

有效阻截的部位有:膝蓋、髖部、小腹、胸骨、鎖骨等。只要能成功在對方撐住這些部位,對方便很難繼續突進。當然,這需要到良好的撐踢結構和姿勢,才能奏效。

 

動作要點

撐踢的動作流程非常簡單,所以以下只針對要點進行說明。(影片擷取自:YouTube,GingerNinjaTrickster)

 

1. 踢擊時重心腳外踏或外旋,可令髖部扭側,讓踢擊腳更易提起。

 

(影片擷取自: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NWcW7cEz0)

2. 踢擊腳膝蓋向前提起(Chamber),小腿不要過份摺腳,反而應該腳掌指前,縮短踢距離。而且提膝時必須穩固重心,保持核心肌肉集中,否則會無法運用身體重量及結構性進行踢擊。

 

3. 對於提膝的高度,出現兩種取向。傳統派認為膝蓋提得越高,便能產生越大的力量,所以主張應該盡量提膝,然後才把腳撐前。另一派認為過份提膝會延長踢擊時間,難以應付快速多變的搏擊環境,所以主張在提膝時應同時把腳掌前撐,省略「儲力」動作,縮短踢擊時間。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因為在不同的踢法適用於不同的情況,習者應該兼修兩種踢法,隨機應變。


4. 踢擊時髖部的運動可以分成兩種。其一,是推髖運動。即骨盆並不需整個扭動(Turn Hip),而只需小幅度依垂直軸旋轉(Hip Pivot),讓踢擊腳撐出時髖部能提供額外加速,提升踢擊的貫穿力和力度。其二,是扭轉髖部的運動。髖部完全扭側,可用盡髖部的長度,增加踢擊腳的攻擊距離。但由於撐踢屬於正面直線腳法,完全扭側的髖部會使力度無法有效傳送至踢擊腳上,使力度減低。同樣,兩種方式適用於不同情況,【武備志】將會另文詳述。

 

5. 踢擊時,上身普遍都會上身後傾,以防止對方反擊。而在雙手的動作上,主要分成兩種。一是雙手放於前方保持不動,以便隨時作出打擊或防守動作。二是踢擊腳同邊的那隻手垂直拉後,以增加向前的動能,加強踢擊威力。而另一隻手則保持防守姿勢。


6. 踢擊後,切忌放鬆任由踢擊腳自由落下,或停留在空中。應該馬上提膝收腳著地,避免被對方抓腳。另外,可以直接前方著地,因可盡快恢復預備姿勢。

 

撐踢跟前踢的分別

正如文初所言,前刺式前踢跟撐踢的動作非常相似,但其實際兩者在動作連續性和發力方法,以及打擊部位上有著微妙的分別。

先說最簡單的,前踢(Front Snap Kick)的用法有兩種,向前及向上踢擊,所以它的打擊部位包括腳面,能夠打擊前傾,甚至時水平的目標。但撐踢主要以向前打擊為主,所以它的打擊部位只包括腳底部分,無法打擊水平的目標。因此在用法上兩者有所不同。

更為重要的是,兩者在踢擊動作發力上,有根本性的差別。前踢的動能是借助提膝、彈腿、推髖產生的,講求各部位連貫的同步發力,所產生的力量是短促的。撐踢的動能則借助膝部前撐、身體核心(重心)、踢擊腳接連推髖的結構產生的,講求鎖緊身體架構及大腿膝蓋前撐的配合,所產生的力量是牢固及發力範圍較廣的。

因此在前踢時,發力自提膝彈腿一氣呵成。而撐踢時,發力是自大腿膝蓋前撐方起,而不在提膝動作。所以撐踢的踢擊動作實際會分成兩部分:非發力的提膝與發力的前撐。

 

總括而言,其實分辨前踢及撐踢才是本文最想探討的重點。 或者有讀者會認為:「招式分類是觀眾的愛好,不代表選手實際真的有想到什麼招式,選手只是針對臨場狀況去應對,只有自己習慣動作,而無招式可言。」但技術之所以為一個技術,正正是因為不同的技術背後有著各自不同的動作、發力時機、切入角度等,導致各有不同的練習方法及應用技巧。有效分辨各種招式技術的特色,才能充分發揮它們動作機制的真正力量,而非空有其表。

 

之後將會為大家繼續介紹撐踢的各種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