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私人銀行的大門】商界風急浪高 柯清輝靠一招秘技安渡危機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談及人生規劃,財富管理必不可少,先要學懂是如何令財富增加,到累積了一定程度財富,便要尋找更有效及穩健的投資方法,保持增值。
擁有逾30年金融行業經驗,現為私人銀行主管的陸庭龍,遇上不少有智慧地「錢生錢」的客戶,他在《走進私人銀行的大門》一書公開這些富人的投資心得。其中有「柯大俠」之稱的柯清輝,由管理實習生到成為銀行大班的37年,累積的經驗及人脈非比尋常,他熟識各行業的運作,練就敏銳的投資本能,而多年來他就是憑一項絕招「Holding power」,成功渡過香港不少經濟危機。

恒生銀行前副董事長及行政總裁柯清輝在09年退休,但仍積極參與不同商業活動。(視覺中國)
以下是《走進私人銀行的大門》的節錄內容:

2009年 5月,柯清輝先生(Raymond Or)在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及行政總裁的任上榮休,我們一班同事在恒生銀行博愛堂為 Raymond舉行歡送酒會,Raymond分享他在滙豐集團工作37年的經驗及生活點滴,突然說出了一句心底話,原來他一直很嚮往做交易員的工作,可惜苦無機會。

Raymond可算是「太平山下精神」的代表,因為Raymond就讀英皇書院及香港大學,皆位處西半山一帶,Raymond在港大畢業後沒多久,便在1972年獲滙豐銀行聘為管理實習生,從此展開37年的銀行家生涯。Raymond剛在滙豐工作時,被派往分行歷練,曾擔任觀塘區長及九龍分行行長的職務,當時分行是總攬經營所有業務的,包括零售銀行,中小企業及商業銀行業務,出入口票據押匯等。

其後,Raymond負責一個策略性項目,便是將零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業務分隔開來,以便發揮更專業和更好營運效益,今天我們走進滙豐銀行的分行內,很清楚知道零售銀行和商業銀行是各自獨立營運的。在數十年的工作生涯中,Raymond面對的其中一個人生交叉點跟香港命運息息相關,便是 1997年回歸祖國的機遇。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柯清輝(右)在商界建立的人脈非比尋常,圖為他與已故新世界發展董事會主席鄭裕彤合照。(視覺中國)

滙豐集團是英資機構,面對 1997年前的移民潮,也制定了一些措施幫助高級別的華人管理層調配到外地工作,以便取得外國國籍或居留權。當時 Raymond曾獲得外調到美國芝加哥工作的機會,但被告知在工作數年後拿到綠咭而入籍美國並不是必然的,這個 50/50的成功率對 Raymond來說一點都不吸引,他毅然拒絕外調到芝加哥,選擇繼續留在香港工作。

傳媒朋友對 Raymond 有一個稱號,是「柯大俠」。大俠的性格是怎樣的?是快人快語,有情有義。其實,大俠的性格最能反映在 Raymond的投資取態上。Raymond退休後,給人的感覺是更積極參與一些商業活動,包括出任上市公司高層職位,業務範圍包括投資東南亞地區的金礦;又牽頭收購台灣保險業務;參與營運零售服裝連鎖店等。在外人看來,Raymond的舉動與數十年銀行家的形象有點格格不入。

其實,身為銀行管理層,在個人投資的活動上受到很多限制,因為銀行為百業之母,各公共機構及私人企業跟銀行必然有業務往來的關係。有些敏感資料或交易會跌入了「內幕交易」的範圍,因此很多股票、債券都不能買賣,或者需要層層上報及受到時間限制,以步步為營來形容也不為過。以今天的標準來規範,似乎只有指數ETF是不需申報的,所以在作為銀行家的歲月裡,Raymond的投資取向非常保守,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脫離了銀行大班的光環,Raymond只是順著本身的投資風格,做回一個普通投資者應做的事情。在銀行界打滾 37年,累積的經驗及人脈非比尋常,尤其是當過商業銀行借貸業務的主管,Raymond對各行各業的營運竅門及風險在哪裡的觸覺,非常敏銳,在投資選項上,Raymond是藝高膽大的代表。

柯清輝縱橫商界數十年,靠「holding power」秘技傍身,安然度過香港不少經濟危機。(視覺中國)

Raymond做商業銀行業務時,最喜歡跟客人見面談生意,而滿足感則來自拍板一單借貸,企業從銀行手裡拿到資金。企業最終能否成功歸還欠款,是以年計的。這是有滿足感,沒有快感。不像交易員操盤買賣,成敗得失很快便會知曉,這正是 Raymond最嚮往的過程。在考慮買賣股票或其他投資產品時,Raymond都是很快便做出決定,他說根據自己過往的經驗,好的投資決定不需要太長時間考慮;相反,考慮得太多的往往沒有好結果。

筆者是交易員出身,對 Raymond 說的這個「快」,心領神會,決策過程的快,不代表草率,它是一種直覺判斷,當時機來臨時,便能連上腦裡貯藏的知識和經歷,很快便有決定。柯大俠闖盪江湖數十載,傍身的秘技是甚麼呢?是「holding power」。這個字還是英文比較傳神,就是拿著一樣東西的能力。無論是做生意或投資,有否承擔了過多或不能承受的風險,超出了能力所限,是至為關鍵的。過度槓桿、缺少現金流、沒有風險管理的意識和所需技巧,皆是致命的一擊。

Raymond身邊不少朋友及客戶,皆經歷過生意及市場危機,最終能安然渡過的便是夠「holding power」的人。在我眼前的 Raymond,活脫脫是一個 trader。我問他假如時光真的倒流,你有權選擇銀行內一份工作,是當管理見習生還是交易員?Raymond 以他一貫快的速度,斬釘截鐵地說︰「交易員。」

書名:《走進私人銀行的大門》(天窗出版)

作者:陸庭龍

持有澳洲梅鐸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香港科技大學及美國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頒發的環球金融理學碩士,在金融行業擁有超過三十年經驗。同時,亦為香港信報和i-Money財經雜誌的專欄作家,以及香港有線電視財經頻道的金融嘉賓主持。

陸庭龍於1984年加入Wardley Ltd. (獲多利有限公司),受訓為交易員,負責貨幣及票據買賣。1990年轉職至Schroders Asia Ltd. (寶源投資有限公司),負責外匯基金票據市場莊家的操盤。2000年擔任American Express Bank (美國運通銀行)司庫一職,管理銀行資產負債表及投資產品的工作。陸庭龍於2008年加入恒生銀行,現任私人銀行及信托服務主管,善於從宏觀及細微的因素中分析投資難題,以達成一個簡單有效的解?方案,具有豐富的金融實戰經驗。

出版社:天窗出版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