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太古廣場原址是域多利兵房 英資投地對香港前途有信心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太古廣場位於香港商業區中心地段,鄰近金鐘地鐵站,是港島區重要地標之一。近日《逃犯條例》修訂引起連串示威和衝突,不少人都到太古廣場休息或暫避,很多網民大讚太古廣場對巿民極之友善,管理優質程度達世界級,稱未來會多多支持。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鍾寶賢在《太古之道-太古在華一百五十年》一書中提到太古廣場這個地標的由來及歷史意義,該處原址是域多利兵房,80年代初該處地皮首次推出時,就因市道低迷而需收回;政府數年後第二度將地皮推出 ,市場開始回復信心,太古地產在志在必得的情況下以高出底價四成的價格入標投得地皮,象徵老牌英資都對香港前途投下信心一票。往後太古地產積極在香港買地起樓起商場,收益在97回歸時已經超過航空業。

太古廣場是港人熟悉的港島地標,其前世今生更代表了80年代英資機構對香港前途投下信心一票。(出版社提供)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太古之道-太古在華一百五十年》的內容節錄:

投下信心一票

正當太古傾力發展地產之際,香港前途問題終於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浮現,隨後開展的中英談判更帶出更多不明朗因素,引發出信心危機,不少商旅都看淡香港的營商前景,甚至淡出香港市場。就在這關鍵時刻,施約翰和施雅迪倒另有看法,他們看重中國內地和香港的長遠發展,大力投入「帶不走」的地產和航空業務,以行動對香港前途投下信心一票;此外,太古還主動與北京交流,引入中資夥伴共同拓展業務,開拓大中華市場。

自七十年代末,隨著香港經濟急速起飛,大量熱錢流入物業市場,令香港冒現一陣「地產熱潮」,但熱潮來得快,去得也急,轉眼它就因香港前途問題、市場過熱等因素而降溫。及至1982年,地產市道更幾近崩潰,市場信心虛怯,一些早前過度進取的老牌英資和新興華資地產商也深受打擊。正值這段信心危機期間,港府將位處市區核心的金鐘域多利兵房一帶軍事用地推出市場,轉作民用,但由於當時市道沉寂,結果只有三個財團低價入標,港府最終因價錢不合而收回地皮。要到1984年,中英兩國就香港主權問題終有定案後,市場才重拾信心,香港地產業也隨即復甦。此時,太古地產已經鎖定了新發展目標—早前流標的金鐘地皮。

612遊行期間,不少人在網上對太古廣場的管理表示滿意,未來會多多支持。(資料圖片)

1985年4月,港府以底價五億港元將域多利兵房地皮重新推出市場,為香港前途信心危機過後首次大型官地拍賣,也因此被視為各大財團對香港經濟前景信心的試金石。各大英資、華資和東南亞地產商紛紛加入競投,各財團的最高負責人更在拍賣當日親臨大會堂劇院現場督師,出席者包括太古地產董事總經理傅士雅(Alan Fosler)、信和地產的黃廷芳及黃志祥父子、新鴻基地產的郭得勝及郭炳聯父子、新世界發展的鄭裕彤、恒基兆業的李兆基、南豐發展的陳廷驊、華懋集團的王德輝、恆隆集團的陳曾燾、鷹君集團的羅鷹石及其子瑞安集團的羅康瑞等,再加上各大財經界要員和各國記者,全場出席者逾千人,成為香港地產業一次難得的歷史性場合。拍賣開展之初,幾間華資財團積極出價,多家傳媒都留意到代表頻頻使用當時新面世的「大哥大」手提電話向更高層匯報戰況。

經過漫長的激烈競價後,太古地產才加入戰圈,當出價提升至六億元時,拍賣官意外把手中的小槌敲中咪高峰,令全場譁然,誤以為地皮誰屬已有定案。及驚魂甫定後,地皮繼續由太古地產和信和地產領頭競價。太古地產志在必得,叫價再高仍不放棄,最終以超出底價四成的七億零三百萬港元成交。全場人士報以熱烈掌聲,連一眾記者也忍不住一起鼓掌,見證香港這一波地產衰退潮正式結束。

這次太古地產擊敗一眾對手,投得逾十一萬平方呎的域多利兵房一號地段,不單金額創下歷史紀錄,競投過程也破紀錄長達一小時二十分鐘,連拍賣官也稱為「史無前例」,政經界人士紛紛認定太古地產之舉正好說明了英資對香港前途投下信心一票。翌年5月,太古地產再以十億港元投得毗鄰相連逾十七萬平方呎的域多利兵房二號地段,成為太古地產在港島的旗艦投資。

在這塊大半位處山坡的地段上,太古地產開展了一個大型綜合式商業項目,名為太古廣場,並交由著名華人建築事務所王歐陽公司設計。廣場分兩期發展,總樓面面積逾五百萬平方呎,耗資五十億港元,為當時香港市區歷來最大規模的單一發展項目。

太古廣場尤其注重人流規劃,務求盡展其地利,在第一期特設行人天橋連接金鐘地鐵站;在第二期興建時,由於沒有合適位置增建行人天橋,太古於是與地鐵公司合資在商場另一端興建行人隧道通往地鐵站。太古廣場內外皆注重營造空間感,簡約而實用,被建築設計界形容為收放有致、地盡其利,也為太古往後發展的大型商場定下了高檔次的原型,其建築群以扶手電梯上下互通的佈局設計,更為日後太古在中國內地和香港開展的綜合發展項目樹立榜樣。

太古廣場樓面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呎,投資超過50億元。(資料圖片)

在發展金鐘的同時,太古地產又積極收購鰂魚涌一帶的物業和地皮,成為太古在港島的另一物業發展重點,當中包括糖廠街的南華早報大廈和華蘭路的凸版大廈,以及在太古工商業中心範圍內重建或新建的多幢商廈。大廈之間配上行人天橋或通道相連後,更是盡享地利、自成一國,成為了今天的太古坊。

1993年,太古地產與香港中信旗下的中信泰富聯手,投得九龍塘又一村的商業地段,斥資五十億港元發展成又一城,其總樓面面積逾一百二十萬呎,包括七層大型商場及四層辦公大樓。商場由著名美國建築公司Arquitectonica以「流水」、「峽谷」和「冰川」的佈局設計,大規模使用天然採光。又一城位置優越,位處九龍東又毗鄰地鐵九龍塘中轉站,吸引人流之餘,亦為九龍東部的居民帶來一個嶄新的購物及消遣亮點。

太古地產旗下的項目素以融合公眾藝術元素聞名,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它在太古城及太古坊內引入一個名為「藝遊」的公眾藝術作品導賞項目,為市民免費提供接觸國際及本地藝術佳作的機會,同時也把藝術帶進社區,建立獨特的人文風情。近年,太古地產不時在太古坊內的糖廠街舉行小型戶外音樂會、義賣會和各式市集,以此凝聚社區歸屬感。

回望八十年代中,太古集團旗下的航空業務如日中天,既佔了集團最大的營業額,也是最大的盈利來源,反觀實業及地產一直僅屬次要角色;但到了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太古地產的盈利貢獻已後來居上,佔全集團收益近六成,遠超只佔近三成的航空業務收益,成為帶領集團前進的火車頭。

書名:《太古之道-太古在華一百五十年》(三聯出版社)

作者:鍾寶賢

廣東中山人,香港出生及成長,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後在英國牛津大學考取博士學位。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習興趣為社會經濟史,在中港及歐美發表的書籍和論文逾九十種,著作曾獲多種學界獎項。

出版社:三聯出版社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