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說明書】等一個人絕非想像般浪漫:對他而言,或只是負擔

撰文:許芷婷
出版:更新:

等待,最磨人。
特別是在你不知道在等甚麼,又不知道要等多久的時候。面對等待,孩提時候,耐不住性子便哭鬧,時間不會因此而過得快一點,但起碼換到愛寵;在明白人是一夜長大後,等待是拉長了的時間,最可怕是那無力感。有時,你只是在等車;有時,你是在等一個人;甚至,是一個奇蹟。
等待時間愈長,便愈發發現,等待,原也是要學習的。

滙豐在2018曾進行調查,發現香港人每人每周平均花6小時23分鐘在等待上,包括交通、排隊、等候食物的等待。(《等一個人咖啡》劇照)

先釐清:要等,不等於停下來甚麼都不做

等待分兩種,先說低層次的,等車、坐車、排隊的「等」。

筆者有位初出茅蘆的醫生朋友,從兒時開始,她說她立志要做醫生救人,便確信她會成功,只因她的勤奮也是非一般,鍾愛「半半歌」哲學的筆者,真是望塵莫及。最深刻是那時年紀輕輕的她,在巴士上,拿着英文報紙閱讀,道:「坐車時間太久,不宜浪費。」

不過,筆者想說的,並不是我們要時刻努力,而是在等待的時間裏,不一定甚至都不做。去年,香港有一所銀行曾作調查,發現香港人每人每周平均花6小時多在等待中。你可以「抽空」勤奮;也可以「抽空」慵懶,而這兒的慵懶,並非百無聊賴滑手機,而是做一些自己喜歡,卻又無暇做的事。

或許,每人都朝九晚五,很多人上班都要「大長征」,做一隻有一點不一樣的螻蟻,關鍵只在於我們怎利用那僅有的空間。於筆者來說,甚麼等待也好,挾一本書就無敵了。

*以下是一些等待時候的「好節目」:

(《The Silver Linings Playbook》劇照)

等一個人,並不浪漫。

有了以上的基礎,才可以繼續說下去吧。低層次的等待,不過浪費那麼數小時,還自認年輕的我們,尚可以「下巴輕輕」地說:「我浪費得起。」但有些等待,是一種執著,總是帶點浪漫氣息,浪費的便不止那麼少了,如等一個人,又如等待根本不會發生的事。

(《The Silver Linings Playbook》劇照)

可是,在筆者經歷過最最漫長,又最煎熬的等待後,便發現,這「浪漫」的等待,天下都一樣。那時,我身在異地,家人進院了。在醫護人員奮鬥的時間裏,千百個念頭在腦內打轉,卻沒有一個找到出路,在愛莫能助的時候,等待,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行動。等待不怕,怕的是不知在等甚麼。

放到等那位過氣情人身上,不也就是一樣,你自以為是浪漫的結果,於他/她而言,不是惘然,便是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