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不通、晚晚食m記 獨遊女生:成長是最好的「手信」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不是因為最近,朋友不約而同地分享相類近的感覺,我還以為只是自己經歷過的事。
一個內向的女生獨遊,走在華美的歐洲街頭,總是不由自主的,感到一份惶恐及自卑。我的第一次,失守在西班牙的馬德里。
撰文:Andorinha

馬德里的中央廣場,是整個旅程唯一讓我享受輕鬆放空的地點。

因為工作關係,當時才二十出頭的我一人前往當地,而且還是人生第一次踏足歐洲,當然興奮都來不及,衝動地決定完成工作後,獨自多留幾天。雖然自己不算是鬼妹仔性格,但至少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長大,朋友圈中也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籍的人士,英文未至於超班,但應付日常會話也綽綽有餘。一個人歐遊,應該難不倒我吧!

延伸閱讀:【獨遊必修】自己旅行無有怕!獨遊女生必要知的9點秘笈

周遭盡是充滿自信、輪廓深邃、打扮入流的女生,走到哪裡都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結果落地第一天就充滿挫敗感。出席的工作酒會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行家,原本以為西人不都愛搭訕吹水?結果連最門面的「Where are you from?」都欠奉。兩小時好不容易挨過來,回到酒店簡直想𠝹爆床褥。隔天收拾心情再接再厲,到市中心觀光去。原來馬德里人(起碼在當時來說)英文沒我想像中靈光,問路處處碰壁(當時可不是用手機隨意上網的年代!)就連旅遊中心的服務小姐,解答都沒有十分熱情。經過了市中心著名的市場,火腿與酒香讓我食指大動,店員似乎都在自顧自在忙別的,我也只好「睇左當食左」;走過熱鬧的餐廳我也不敢多走近兩步,戰戰兢兢翻看那個充滿問號的餐牌,不夠兩秒就逃走。結果那幾天的晚餐,竟是中外馳名的:m記。

到訪時天氣好得不得了,可惜「無淡好食」的我沒有到處閒逛的心情。

回想起來,當時的自己不見得是擔憂人身或財產安全,而是無論走到哪,都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沒錯,在歐洲花錢,相對在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都要審慎得多(說到底當時的我才剛出社會工作沒多久、入世未深的丫頭),但最中要害的,應該是一種不知要如何自處,深怕自己說錯話、做錯事、丟了面子。畢竟,從小印象中的歐洲文化就是比較sophisticated(就連「吃西餐」也被視為較高級),而且周遭盡是充滿自信、輪廓深邃、打扮入流的女生,走到哪裡都有一種無形的壓力……

第一次歐遊,以急不及待跳上飛機回家作結。這段旅程也就被我丟到回憶深淵,再沒有回想過。直到幾年後,剛從巴黎出差回來的同事,帶著玻璃心走到我面前說:我沒辦法享受巴黎,走在巴黎街頭,只感到無限自卑!

當時我向這位同事報以難以置信的眼神,忘記自己曾經也站在她的位置。我不禁反問自己:到底是哪裡出了錯?

身邊有朋友同行的話,當然可以躲在與朋友的交流中「避難」。然而當下獨自一人,就只能和自己的弱點赤裸裸地面對面了。
滿街美食,唯有睇左當食左。

對於旅遊,我們總有個根深蒂固的概念,就是旅遊=嘆、hea、盡情享受。身邊不只一個朋友曾經對我說過,要放假,泰國及其他東南亞國家始終是首選,因為「到了那裡感到自己像皇帝」。當然,消費指數低是重要原因;而當地人大多當遊客是「神」,服務周到笑容可掬是「必然」的。相比起我的馬德里之旅,與當地人感覺充滿距離,甚至覺得沒有被熱情歡迎,就是被輕視了……(實在很不想用歧視這兩個字!)

走過著名的San Miguel市場,都係得個睇字。

在那之後,斷斷續續來回歐洲不同國家好幾次,眼界開了,如何在異國獨處、應對不同文化,總算有了一點心得。最大的感悟是:自卑不是來自別人的對待,而是來自自己。我承認,當時的我全無自信可言,人是到外地去了,內心仍然收埋在行李,從來沒被「unpack」。深怕丟臉的念頭,讓我無論走到哪裡,都感到被「特別」對待;儘管對方不過是以平常的態度在做事。看不明餐牌,有主動向侍應求助嗎?語言不通,有積極想別的方法和別人溝通麼?感到不自在,甚至有點孤獨的時候,除了逃跑,有沒有好好了解、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就算真的沒有被熱情款待,還懂得去欣賞周遭的風景嗎?

身邊有朋友同行的話,當然可以躲在與朋友的交流中「避難」。然而當下獨自一人,就只能和自己的弱點赤裸裸地面對面了。但也只有這些時候,你才能真正的「unpack」,嘗試獨自解決這些問題。

當不成「皇帝」的旅程,卻學會了解自己多一點;比起買、食、玩,成長永遠是最寶貴的「手信」喔。

獨遊前小功課:
出發前先尋找目的地的背景資料,民風、物價、當地人生活習慣等等,作好心理準備。
簡單學習一些當地語言,如打招呼、道謝、求助等用語。
製作一張簡單的食物翻譯表,並隨身攜帶;就算對方真的聽不明英文,都不至於那麼無助。
Be brave!拋開日常習慣的模式,嘗試融入當地文化,敞開心胸多試新事物。

關於作者:

Andorinha|工作關係常常up in the air,平時卻是深閨非常的宅女,學習如何alone但不lon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