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翠屏河】明渠能變真.河流? 園境顧問:應開闢人工湖淨水

撰文:麥佩雯
出版:更新:

政府去年推動「起動九龍東」,其中一項重點項目是重鋪敬業街明渠河床,將之活化成「翠屏河」,又加建行人通道,務求變身成綠化公共空間。
但有園境顧問指,以往渠務署活化明渠的經驗都只著重重鋪植物,而沒有渠道工程結構上的變化,可能會影響「河水」淨化的效果。他建議政府應開闢人工湖、讓靜止湖水吸收水中雜質;又應考慮水流走向,可能需要徵收額外土地,以真正「活化」明渠。

現時的敬業街明渠已有50年歷史,由佳廉路伸延到海旁,途經觀塘核心區。(資料圖片/鍾偉德攝)

觀塘敬業街明渠沿佳廉路伸延至海旁、長約一公里、已有約半世紀歷史,過去最大的特色是「異味難當」。為配合「起動九龍東」計劃,渠務署擬將之活化並易名成「翠屏河」,河道兩旁將加建行人通道,以及連接兩岸的行人橋和人工浮島;又擬在河床種植多種水生植物,以美化環境及抗洪。工程預計將於2019年動工,並於2022年完工。

【渠定係河】觀塘明渠華麗大變身! 擬建人工瀑布、濕地、浮島?

【渠定係河】城門河、梧桐河原來是渠?城市化下犧牲的香港河流​

真正淨化水質關鍵:開闢人工湖?

然而,園境顧問馬國偉指,根據渠務署活化其他明渠的往續,恐怕只種植物而不改變結構的做法,未能真正活化河水。以大埔林村河為例,以往政府將其中一段的石屎渠變為河流時,只是在河床兩側的石屎「牆」加裝上特製的「網」(bio bag)、讓植物依附在網上,但在石屎河床上沒有任何結構性的變化。結果就是未能真正淨化河水,影響市民閒逛的意欲。

以是次敬業街明渠活化成翠屏河為例,要令路人「聞風色變」的臭渠變身成怡人、適合市民在附近閒逛的「河流」,淨化水質是最關鍵的因素;而馬認為要達致此目的,除了加種植物外,亦應開闢人工湖。「某些紅樹林類的植物能幫助過濾水中的雜質,但應要令水處於一個靜止的狀態最少2至3星期,才能有效利用生物分解方法除去有害物質。」因此,他建議政府應開闢一個連接的人工湖,而非只有河或渠、讓水長期處於流動的狀態。

至於湖中的水如何定時排出,則可興建人工閘口甚至瀑布,但要留意水流的高低走向。以翠屏河為例子,如擬建的公共空間中本身就有「翠屏河公園」,可在公園內開闢水池連接翠屏河。

韓國清溪川可以效法,但應考慮更多細節。(PARK JI-HWAN/Getty Images)

是時候改變了:傳統快速排水仍合時宜嗎?

傳統明渠俗稱「三面鋼」,包圍河道的河床及兩側均為鋼筋混凝土,特色是去水快、排洪能力強;但令河道失去自然景觀,亦一直為人所咎病。

是次「活化翠屏河」擬以沙泥、石塊重鋪河床取代石屎,有人擔憂將令日後觀塘區若遇暴雨時會水浸;但馬認為只要做好配套措施,這也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泥土具可滲透性,都可吸收暴雨帶來的水份。」只要留意附近地下水位的上升程度,加建防水工程,一般而言都不會太影響附近建築物的結構。

仿效韓國首爾清溪川:冬天無水點算好?

另外,是次政府宣傳「活化翠屏河」計劃時,不時標榜是打造港版「韓國首爾清溪川」。但馬指出,清溪川雖然也是由渠變河,但韓國政府一直需在冬天時另外注水至河中,以解決冬天降雨量較低、河道乾涸的情況,「這其實不是一個『永續』(sustainable)的設計」。

他希望政府施工時不要全然依樣畫葫蘆,要考慮翠屏河的水流量、可能需自另區調水,又或設計將下游經「渠務署觀塘基本污水處理廠」淨化為的水回泵上流。如此「翠屏河」才能真正成為港人「可持續發展」的綠化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