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徙的人】港人花四年尋訪越南難民 書寫百萬人怒海求生故事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不漏洞拉!不漏洞拉!」小孩嬉笑着模仿電台播放的越南文。黃雋慧是其中一個小孩,後來她隨家人移民加拿大,一次機緣下聽到了越南船民的故事,始發現「不漏洞拉」背後,原來是一場場生命的賭博——機件故障、糧水不足、海盜輪劫……
長大後的黃雋慧成為了數學老師,並醉心歷史。她訪尋多個船民,包括曾居於香港難民營的人,最終用4年寫成《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在書展期間出版。看到今天的難民潮,她希望國際重新檢視難民政策。

當年越南船民來到香港,卻一直不被允許上岸,4個多月後難民切斷鐵鍊,天運號擱淺。(Wikimedia Commons)

「不漏洞拉」背後的希望破滅

1988年,讀初中的黃雋慧常在電台聽見以「不漏洞拉」為開首的一段越南廣播,那時她和朋友只覺新奇好玩,笑鬧着模仿。但原來那段廣播,粉碎了許多在港越南難民的希望——當年港府對越南船民實施甄別政策,將他們分為政治或經濟難民,後者不得移居第三國,「不漏洞拉」指的,是「從今以後」。

1991年,6年後香港將要回歸,黃雋慧一家選擇移民到加拿大。「不漏洞拉」漸被遺忘,但她身邊卻出現了一些曾是船民的越南同學、鄰居。加拿大聚集了世界各地的移民,各族人之間相敬而少接觸,於是她對越南的認知,一直只有零星的越戰歷史、船民新聞,與牛肉河粉。

+4

後來她到大連教書,認識了同樣從加拿大到當地任教的越南華人鄭老師。鄭老師告訴她,她的大弟曾是船民,黃雋慧由船的來源,問到越南的壓迫、船民投奔怒海的種種經歷。「這才知道出海真的是賭博,無論走哪一條路,都有危險。」

1976年越南統一,執政的共產黨要開發新經濟區,市民隨時被送往森林開荒,但當地食物不足,又缺乏醫藥,常發生瘧疾。鄭老師聽過某某半夜被抓上大貨車,一家極為惶恐。1977年中國在越柬戰爭中表態支持柬埔寨,越方取消華人戶口,剝奪其工作權,國內又出現打資產浪潮,於是爆發離國潮。

許多船民坐在小小的漁船,冒險尋找活路。(Wikimedia Commons)

最高紀錄:連遭洗劫17次

在處處壓迫下,前後共有逾百萬人投奔怒海,「當地流行一句笑話——『電燈柱會走的話,都會走掉了』。」黃雋慧說。但他們乘搭的往往是破舊漁船,即使是大船,也要面對超載、糧水不足、被海盜洗劫的危機。據紀錄曾有船被洗劫17次。海盜會把船民衣衫扒開搜掠,為得到脫不下來的戒子,更把船民的手指斬斷,還有海盜會把船拖至島上,婦女被輪姦或拐賣之事時有發生。

但最可怕的,不是海盜,而是國際間的角力。黃雋慧訪問了7個家庭,印象最深的是阿信的故事。當時馬來西亞為威脅其他國家要求加速接收難民,並向聯合國索取安置難民費用,打算以放逐船民向國際施壓。當日海軍騙了2000多個船民回到他們的5艘木船,用大纜將船綁在一起,放逐前還不忘向難民勒索數千美金,勒索不成,竟把其中一名代表當場打昏,再用軍艦以S形高速將5條船拖出公海,各船紛紛斬斷纜繩逃生,海軍竟還向船頭炮轟恐嚇。阿信坐的那艘船成功逃離,後來他在印尼難民營中遇上那些船的一個乘客,才知道其中2艘船疑已沉沒。

「能活下來就是幸運。」阿信說,他估計由出發到最終到達印尼,船上死了7人。據聯合國統計,整場難民潮有約20到40萬人死亡,最終倖存的近80萬人,當中75萬人分別在澳洲、加拿大、英、美等已發展國家落腳,其餘則滯留第一收容港或被遣返。

難民營禁閉前:和港人到海洋公園

能上岸,不再被拋出海,已是僥倖。有些第一收容港更容許難民外出,例如新加坡。在香港,船民還可以工作、租房甚至開戶口。其中一個受訪者、當年只得10歲的阮三武還曾去踢足球、學武術,與港人打成一片。另一船民阿青到香港時只有9歲,常常獨自外出擠巴士、買菜。當年的宗教組織更曾派義工帶小孩到南丫島和海洋公園遊玩。

然而在成人世界,難民營的生活並不愉快。當年阿青住的啟德難民營,營內極度擠迫,南、北越人常因政治立場而爭執,更有人用床架製成開山刀,終在1982年發生暴動,政府借此實施禁閉營政策,自此難民只能待在營內,國際批評港府做法不人道,侵犯難民的自由。

作者無意中保存了1989年出版的報紙,當時常有不知能否獲第三收容國收留的女船民徵婚,條件是「三餐溫飽,有地方住」。(衛城出版提供)

難民亦可貢獻社會

來到今天,難民仍然存在。黃雋慧認為各國有責任收容難民,「這次我出來幫你,下次可能我也要其他國家幫忙。」她心痛當年因國際最初不願承擔責任,導致許多人見到漁船也不願拯救。成長在種族多元的加拿大,她說:「移民最終是幫到個社會,像香港有許多越南餐廳,令文化多元起來。在加拿大有些難民後來做了醫生、老師,各行各業,有份建設社會。」難民其實不是負擔。
她很敬佩這些船民歷經苦難仍然堅持,「從前很多小事會覺得很煩,走了班車也會不開心,但見到他們經歷這麼多仍然捱得過,我那些小事又算什麼。」

黃雋慧聽聞過香港難民資格審批緩慢、通過率低——2009年到2016年期間,只有72人獲批,通過率為0.6%,國際平均通過率卻有37%。在港等候審批的難民無法工作,資助連劏房也租不起,黃雋慧認為國際應重新檢視難民政策,「現在不少人也在想辦法,讓他們可以自力更新,像安排地方給他們開墾,自給自足。」

從今以後,難民能否得到人道的對待?(衛城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