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有普選?村民提議實用設施、拒絕「小白象」 小朋友都有票投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年前鰂魚涌耗資21萬元興建「不能避雨的避雨亭」,惹來眾怒,如果不想再有這些地區「小白象」,可以怎樣?社聯和仁愛堂最近一同在屯門嚤囉山村發起社區提案計劃,由村民提出真正有用的方案,上周五更舉辦投票日,實行真普選!

地區正是實行真普選的好場地。(黃妍萍攝)
+5

落村收集整理7提案 投票後2個月內實行

晚上7時,缺乏路燈的嚤囉山村裏,不少路都顯得幽暗。一個村民踏出家門,旁邊的太陽能燈一閃,照亮了小徑。「喂投票呀?」仁愛堂社工甘根明(阿甘)問。「是啊。」那村民笑笑,踢着拖鞋急步走往村口,在煮飯前偷片刻去投票。

這天是嚤囉山村社區提案的投票日,此前阿甘走訪村落收集居民意見,整理出7個提案,包括在空地裝搖搖板、在暗處裝太陽能燈、在斜路鋪上防滑物料等,除了其中的修樹方案因經費不足只供參考外,票數最高的兩個方案將由公益金贊助的社聯社區營造研究計劃資助,在兩個月內實行。除了嚤囉山村外,社聯還分別和另外兩個非牟利機構在秀茂坪、西區進行其他試驗,希望推動社區自發的文化。

嚤囉山村這天的投票日,正是培養自發文化的重要一環——「由家門踏出一步,走進社區,已是基本的參與。多些參與後,慢慢為自己的社區、自己的事發聲。」阿甘說。若再有人提議建設「不能避雨亭」,也可及早阻止。

有人想在這裏裝搖搖板,有人想在這裏裝燈,無論最後落實哪一項,都是居民由下而上討論而成的。(黃妍萍攝)

讓村民打開門縫 由思考到參與

那盞照亮小路的太陽能燈,也是靠村民才能發亮。2016年仁愛堂覓得資助,由幾個村民和義工在村中較暗的地方安裝太陽能燈,後來發現太陽能燈所處位置較暗,難以吸光,有村民隨即主動把燈改裝,重新安到適合的地方。

然而要令大家真正踴躍參與,其實不易。這條村依山而建,有多個出入口,村民之間關係疏離,對村的歸屬感不大,見到提案、投票這回事,很多人都瞥一眼就離去。「他們保護意識較強。」阿甘苦笑着說。村內不時會見到「嚤囉山村委會」的告示板,但其實這個委員會班底不定,開會也只是阿甘和同事走到廣場、村口,和正在休憩的村民閒聊。

不過對阿甘來說,每做一次這些行動,都有機會讓村民打開多一點點門縫。收集提案的過程中,他成功令一個本來什麼也沒所謂的村民想起:村內的欄杆很久也沒塗了,不如塗塗漆吧。到了投票這天,有村民看見自己的提案,不禁露出笑容——原來自己的想法,真的有可能實現。

投票當日,平日較被動的村民也對票站看多了兩眼;又有人正要走過時,聽到鄰里說「投票呀,選哪個方案改善社區」,就隨即轉過來,隨鄰里走向告示板去看那些方案;還有人自己投完票,一會又特地帶着女兒前來。村民黃太說:「支持他們即是支持我們自己。」另一村民徐女士很欣賞投票日:「投票公平些,不是你說做什麼便做什麼,自己都可以話事。」

一人一票,代表的是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黃妍萍攝)

提遊樂場方案小朋友反選裝路燈

可以話事的,還包括滿6歲的小朋友。7個方案中,有兩個由小朋友提出,一個想在空地設搖搖板,一個想放乒乓球枱。前者的提案人陳小朋友正在讀小學,她說村內沒甚麼地方玩。不過最後她卻投了裝太陽能燈的方案:「這個方案好像較全面,平日走過那條路時都覺得很暗。」小小人兒,也有自己的思考。

當日還有個剛滿6歲的小女孩見哥哥投票,頻說:「我又要投!」獲准許後,她高興地拿起代表票的籌碼,放到她心儀方案的票箱中,甜甜地笑着。投完票要寫名登記避免重覆,她一筆一劃地寫,比誰都認真。

+2

阿甘說:「很多人的(政治)冷感是從少年時就開始的,因為沒人給他們話事,他們就覺得不關我事。我們想讓他們知道,他們也有權選擇。」他又指,不同年齡的人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不想無視小朋友的需要。

在大人小朋友一同參與下,最後勝出的方案分別是在村口暗處裝燈、在空地設搖搖板,大人小朋友的需要都滿足到。這次的提案將獲資金資助,但即使沒有資金,其實也一樣可以像他們那樣舉行社區提案,向區議員提出獲選的方案,帶入議會。兩個月後,這條村就會多了些光和幾個搖搖板。你又會想你的社區變成什麼模樣?

社區要變好,還靠居民親身參與。(黃妍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