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廚餘變魚糧】50,000呎農場環保實驗 研廚餘養蟲做魚糧

撰文:謝慧心
出版:更新:

許多人的退休生活是希望優游過日子,但杜日文有點特別,他選擇轉行「真.耕田」。
說是「真」,皆因他和四個同是退休人士的拍檔,十年前在粉嶺鶴藪開有機農場「川上農莊」,不只是給城市人周末體驗農活那種「休閒農場」,而是真正有魚有菜做生產的農場。他希望香港有農業──有可持續發展的農業。
近年他還研究廚餘再生──用粉嶺一間小學的廚餘,養昆蟲黑水虻並轉化做魚糧,又竟然成功了。在廚餘問題弄得人人頭痛的今天,這個小型農場實驗,或給我們一些環保的靈感。

學校廚餘變魚糧,竟然在香港做得到?農業「插班生」杜日文,花了數年時間,研究出一個在50,000多呎農場內可行的方法。

「川上農莊」是他和四個同是退休人士的拍檔,10年前在粉嶺鶴藪開的農場。他對香港農業有許多想法,深信不應該隨著都市化而式微,原因可以講足幾日幾夜,不過有一個重要的因由,驅使他想到廚餘再生的可能──農業有為城市吸收、消化廢物的社會功能,「農業就是想方法將資源循環再用。」

6年前農場開始養魚,然後他們摸索到用魚的排泄物去做農作物肥料,在農場實行「魚菜共生」。然後,「有機」進程再升級:魚吃什麼好?吃廚餘,好不好?

廚餘養蟲餵魚的環保實驗,就在這個千呎溫室中發生。(謝慧心攝)

屎蟲養魚

「我們問過漁護署,說有機魚糧可以由丹麥入口。但我覺得不合理。」百分百本地,才是他所相信的「有機農業」。自己上網找資料,發現魚需要高蛋白質魚糧──即是昆蟲吧。「原來有魚場想到聰明的方法,在魚塘中間擺個盤,放劏魚後剩下的魚雜,吸引家蠅(house fly)來吃,然後產卵,孵化後幼蟲爬出盤外跌入魚塘,便成為魚糧。這個方法幾自動化。」

家蠅,亦即蒼蠅。他請教中大生物系的意見,認為「養蒼蠅,在香港這麼城市化的社會,衰硬」,建議他可試試黑水虻。兩者之別,在於蒼蠅之危害,是牠在幼蟲和成蟲階段都會進食並「上吐下瀉」,1分鐘可排泄4次,留下的糞便會傳播細菌與疾病。但黑水虻在成蟲後便不用進食,交配後會死亡,好處有二:不進食令牠沒有排泄物,減少傳播細菌;僅40天壽命而只能在幼蟲期進食,令牠們食量驚人(每天可吃掉體重1.5倍的食物),且飢不擇食──所以黑水虻別名「屎蟲」、「屍蟲」。大自然就是如此奇妙,「正好有生物,會幫我們將腐爛的東西消化。」杜日文說。

廚餘變身記:小學廚餘由學校運送到農場後,可以在30小時內處理完成,落到魚兒肚內。過程如何發生?以下多圖解說。
+1

小學廚餘 骨頭紙巾竹筷都可餵蟲

腐物何來?杜日文想到香港每日3,000多噸的廚餘。「我們都知道這種蟲可以吃lower grade的東西,如有動物園用牠來處理糞便。有農業的地方,廚餘都是用來餵豬餵雞,怎會輪到昆蟲吃?」但香港這環境,廚餘無限而農業有限,「就唯有這樣浪費。」

透過大學的連繫,三年前,農場從大家樂集團旗下的學校飯盒商活力午餐,回收同區粉嶺五旬節于良發小學的廚餘使用。學校有900名學生,每天約有150公斤的廚餘,「安排整件事的巧妙之處,在於本來飯盒商都要每天從學校運走廚餘,不過現在是運來農場這裡,相對上沒有增加營運與運輸成本。」學校12點午飯,廚餘3點前便已送達農場。「廚餘送來時還是暖的,臭味不大,減低處理時的厭惡性。這說明了,若我們在源頭做,處理會輕鬆好多。」

另一奧妙之處,是黑水虻消化能力之強大,不僅吃冷飯菜汁,骨頭、紙巾、竹筷子、牙簽等有機質,牠們全部吃得來,「這讓廚餘分類輕鬆好多。若要把骨頭揀走,我們會好唔得閒。而且,誰願意做?」

廚餘養出的非洲鯽魚,每公斤售100元。(謝慧心攝)

良性循環

天天150公斤本來要倒掉的剩飯剩菜,經處理後可養出12-16公斤的黑水虻幼蟲為魚糧,然後養活了農莊魚塘內約2,000條非洲鯽魚和寶石魚,售價每公斤100元。魚塘亦獲漁護署發出的優質魚場認證。

杜日文說,在香港,業界都沒有養昆蟲的經驗與參考,他們都是邊學邊做,坦言有好多「孭鑊位」──只要有三萬分之一條蟲不聽話,走掉了,天天加起來可以問題多多,「我的溫室,有五重保護,預防蟲會走掉。」又如廚餘有臭味,他們便加益生菌減臭至接近芝士發酵的程度,「我們要處理至城市人都接受到的程度。」

回想這場「廚餘再生實驗」始於3年前,由杜日文與一名中大學生共同研發,當年倆人各自資15萬港元,一年便花光,其後申請可持續發展基金資助,才能支持他們這幾年不斷摸索和改良技術。今天這場實驗成功「落地」,有人問他要不要多做幾間學校廚餘?他想過,現在一間學校廚餘略不夠用,但收兩間學校又太多。

「我不是想處理廚餘,我只是想做好一點農業。計過產量,若廚餘增加,蟲會多了,便要養多些魚,再多幾個魚塘。我不會多處理了,因要有下游消化到才成。」但他深信,這個在50,000呎魚塘做到的事,可以放大到不同的魚塘、農場,「示範到整件事能安排到,魚吃得開心,產出的魚也賣得出,這才是可持續的事。」

讓農莊不僅靠辦農耕活動經營,也是有穩定的農作物生產及銷售,以讓香港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杜日文與拍檔們的心願。(謝慧心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