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燈柱掛舊招牌 重現上環舊日街景 光影中尋找歷史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尋人
十二少:3811老地方等你。
如花」
由張國榮及梅豔芳主演的電影《胭脂扣》中的尋人啟事,正若隱若現地倒影在上環一棟建築物的外牆。剎那間,電影情節與現實場景交疊,叫心水清的影迷會心微笑。這只是本地建築師馮達煒(Ken)及麥憬淮(Kevin)設計的17款「舊街投影燈」之一。老店、地標、代表着中上環的關鍵詞化身「通花」招牌掛在荷李活道的燈柱上,呈現舊日上環的生活點滴。

《胭脂扣》中的如花,在《華僑日報》登廣告尋人。(陳嘉元攝)

荷李活道是香港開埠後第一條開發的街道,是早期華人的聚居地,不少建築物見證當年華人的生活。Ken和Kevin早前勝出由香港旅遊發展局與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城市設計學會、「香港品牌」及中西區區議會合作舉辦的「舊城中環燈柱設計比賽」。其作品「舊街投影燈」及另一得獎作品「智能路標」,現已安裝在上環荷李活道的32支燈柱上,懸掛至明年1月31日。

17個招牌的位置大多設置在小店或地標的原址,並設正反兩面,當陽光斜照招牌,或在街燈映照下,牌上的通花字樣會投影於毗鄰的舊建築或地上,帶領旅客及市民感受中上環一帶的歷史文化。17款招牌全是代表中上環歷史的關鍵詞,包括一些已經搬離但曾經屹立上環數十載的老店或地標,例如振隆白米、大笪地和華僑日報。

+1
(陳嘉元攝)

創刊於1925年的《華僑日報》報社曾經設在荷李活道106至116號。早年不少報社集中在中上環一帶,後來大多結業或搬遷。如今的荷李活道還有一間隱身於樓上舖的報社——《老五馬經》。《華僑日報》的原址曾開設The Press Room餐廳,其名字正透露着香港報業的光輝歷史。

(陳嘉元攝)

振隆白米生油在荷李活道62號有過百年歷史。以往人們要到米舖糴米(音:笛米。廣東話買米的意思),或請店家送米到家中。自從超級市場的真空包裝米漸漸普及,傳統米舖相繼結業。1900年開店的振隆米業經營至2006年,後來轉為法國餐廳,當時的經營者保留了米舖的水磨石牆身招牌,但易手後經過裝修,招牌消失了。二人不知道現址酒館店面下還是否保留着米舖的招牌:「但願有天它能成為講述中環舊街道歷史的重要古跡。」

(陳嘉元攝)

從前的上環是華人聚居地,大多是勞動階層,擔任苦力工作,特別容易扭傷和勞損。當時華人社會醫療服務匱乏,跌打便成為工傷的主要治療場所。二人說,以前的上環有不少跌打舖,但隨着上環的居住人口變遷,跌打舖漸漸退場。

(陳嘉元攝)

南閣酒店是17個招牌中唯一不曾真實存在過的地標,卻是經典電影《蘇絲黃的世界》的主要場景。當時電影在上環荷李活道樓梯街對面搭了「南閣酒店」的景,荷李活道被當作是灣仔一帶。跟上文提過的《胭脂扣》報紙廣告一樣,虛實交映,為漫步觀賞加添一番趣味。

香港的燈柱不時會掛上小型、垂直、旗幟狀的廣告,但將燈柱和招牌合而為一,可算是首次實驗。馮達煒及麥憬淮坦言,主辦單位應該沒有想過有人會將燈柱設計成這個模樣。如活動不是官方舉辦,燈柱難以掛上藝術裝置。二人用了這個比賽的機會,宣揚他們一直關注的議題——招牌保育。為何兩位建築師對招牌特別關注?詳看下一篇文章

【救救招牌】招牌拆卸港式風景遭埋葬 建築師成立組織助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