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老新人】設計陪診App 30歲IT人胡瑋彤:照顧責任不能外判

撰文:謝慧心
出版:更新:

老人家的生活場所,除了家居和茶樓,大概就是醫院——身上若帶著三幾個長期病患,年中要到醫院覆診幾多次?身為照顧者的家人,又請得幾多次假陪伴?
於是,衍生了新工種:陪診員。然後,有人為新工種而設計工具:陪診App。
現年30歲的胡瑋彤,本身亦是她婆婆的「專業陪診員」。由自身經驗出發,開辦陪診服務社企,繼而設計手機app,她最希望的是,家人利用工具幫助照顧長者,而不要把照顧責任外判。
(編按:面對人口老化,長者服務的需要愈來愈殷切,近年亦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在不同的專業範疇,為香港的長者構建更理想的生活環境。「護老新人」系列將陸續走訪他們,了解他們如何運用專業知識及創意,讓長者服務再不一樣。)

這間陪診社企,起名「我陪你」,Logo的WY是一個人拖著一個老人,來自英文名With You。有一種「不用怕,有我幫你」的意味。

她和住東涌的外婆

這間社企的創辦人,包括現年30歲的胡瑋彤,她本身從事醫療行業的IT工作,有一個居於東涌的婆婆。她作為外婆的「專業陪診員」,第一身經歷讓她萌生辦社企的念頭。

「我們幾個partners家中都有陪診的需要。我婆婆今年八十幾歲,中過兩次風,居於東涌,以前北大嶼山醫院未啟用時,最近都要去瑪嘉烈,都幾遠。」有時,她會找陪診員幫忙帶婆婆覆診。

「我陪你」陪診服務用WY字樣為logo,意思是With You。(黃寶瑩攝)

陪診是什麼?

解說一下「陪診員」這種工作:許多長者因為有多種長期病患,需要時常到醫院覆診。若行動不便需輪椅代步,或難以獨力應付覆診那複雜的流程(雖知由到埗取籌到等醫生到取藥,那些workflow有幾繁複),「陪診」便能發揮其功用。當然,家人理應是專業的「陪診員」,但年輕的照顧者難以常常請假陪伴、年長的照顧者亦體力有限。「陪診員」這工種近年便應運而生。

胡瑋彤也曾聘用陪診員。「許多是freelance形式接job,不少本身是保健員或護理員等等。整個長者護理行業一直缺乏人手,所以要以『炒散』形式找人,而陪診員本身亦有自己的網絡,在不同的院舍掛單。」

創造工具

雖說把「陪診」外判,但胡瑋彤有時也想透過陪診員了解婆婆覆診時醫生給予的資訊,但礙於陪診員都來去匆匆,有時也會問不來。當然,牽涉了收費,也就有了質素控制的需要。「作為一個IT人,當你要做某件事,而沒有那個工具,我們便會去創造那件工具出來。」

於是她找來朋友開社企,專營陪診服務,並親手寫了一個app給陪診員使用,功能主要是將覆診的整個過程化為多個check point,讓陪診員「打咭」並記錄簡單的覆診資訊,翌日將資料轉為報告,以電郵傳送給家人。

社企營運了一年多,客源除了院舍,也包括沒時間陪伴家中長者覆診的家人。「通常第一個找我們的原因,是自己去不到。不過我們亦鼓勵家人,第一次可以一起去,看看陪診員究竟做什麼,如外出時,陪診員會如何做。」

+1

我們實在太忙?

為了確保質素,他們以兼職形式聘用陪診員,門檻是有相關資歷,如接受過僱員再培訓課程的照顧員或護理員,也有final year的護士學生。兩者互有長短:照顧員姨姨經驗豐富但用app則需時適應;學護未夠照顧老人的經驗,但應用新科技較快上手。漸漸,尋求陪診個案增多,開始應接不暇,讓他們發現「香港真的有好大需要」。

胡瑋彤的婆婆,現時已隨家人定居澳洲,她發現兩地有種觀念的分別:「不知這是否香港人特性,我們實在太忙。外國的文化有少少不同,要陪家人覆診,他們會覺得緊要過返工。」

讓長者照顧更家庭友善

大概,即使說服到香港人認同陪診和上班一樣重要,要說服到香港人的僱主也不容易。畢竟,家庭友善的僱傭關係,在香港幾近一種可遇不可求的「運氣」;而社會風氣是否比較認同親子照顧的需要多於長者照顧,又是後話了。

不過,靈活的家人與照顧者,還是會想盡辦法,好好照顧家中長者。胡瑋彤始終希望,他們和市場上其他陪診服務所帶來的,不是一種把照顧責任「外判」的思維:「我們其中一個好大的理念是不希望取代家人。我們提供的陪診員是輔助的角色,若你真的未能抽身陪診,不緊要,我們幫你。但希望我們給你長者的覆診report時,你真的去看;醫生囑咐家人的,你真的去做。」App和報告都只是資訊的載體,若沒了用心理解老人家健康狀況的心意,再精密的工具,也是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