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出書】橫洲村民出書記不公義發展:不想無聲無息消失在世上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橫洲公屋發展仍未釋除公眾疑慮,橫洲綠化帶發展關注組於去年12月發起眾籌出版計劃,出書記錄橫洲被發展的經過、村民的心聲、土地規劃討論以及拆解大眾對寮屋的誤解。關注組義工Amy說:「如果橫洲村民未能阻擋政府的發展,也希望著力做公眾教育,若將來有人遇上同樣問題,除了妥協之外還能看見其他選擇和可能;並在土地規劃上帶來啟思。」
「出書不只是為了村民,也是為了社會。」她說。眾籌計劃將於3月17日截止,眾籌連結見文末。
攝影:鄭子峰、吳煒豪

村民歐陽太太和她兩個女兒經常走到前線。

未解決的橫洲收地發展

「有朋友以為我已經搬遷了,以為事件已告一段落。」鳳池村村民歐陽先生說。去年年底,運輸及房屋局向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申領近24億元撥款,作橫洲工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意味第一期4,000個公屋單位,每單位平整土地的價格為60萬元,比其他項目高出逾四倍。

永寧村村長陳愛金希望三村的家不要被強行毀滅。

村民:政策不改=不反抗?

楊屋新村村民張太亦參與撰文出書,對她而言,要整理兩年經歷下筆並非易事,坐在案前,修修改改,她終嘗試寫下自己的心情。「村民或許不是文人,不能把一件事講得天花龍鳳,但村民的感想一定要由村民落筆去寫。」

村民、關注組和立法會議員長年關注橫洲發展,媒體亦多番質疑橫洲發展牽涉官商鄉黑之間的利益輸送。村民不斷出席立法會公聽會,但政府並未有就公眾質疑把橫洲前期工程及收地開支項目、剔出總額124.9億元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撥款,在立法會作獨立討論。

最難接受的是你揭露更多真相,最終都沒有解決問題的跡象。
楊屋新村村民 張太
村民張太自言以前是個小師奶,以為區議會會協助村民解決問題。後來她發現很多人在利益結構中講大話。

當龐大的體制並未明確回應市民,張太想要記下這份不甘心之情。「最難接受的是你揭露更多真相,最終都沒有解決問題的跡象。他們(政府)政策上的決定,令被迫遷的村民受苦的決定,沒有人理會。」她說,兩年來朋友認為她參與關注組行動只是浪費時間和精力,「他們覺得政府要收地,邊有得同佢鬥?就算政府不對,你做不到任何事去改變政策。」

「我知道政策未改是事實。」張太問:「但可以完全不反抗嗎?我做不到。出版記錄整件事的來龍去脈,而非像政府說的那套完整的謊言。我們沒有錯。選擇這種生活是罪嗎?不是的。」她希望大眾親身與村民聊天,用心去感受,才能貼近事實真相。

村民走上街頭不知多少次。有誰回應過他們的聲音?
香港人想要擁有自己的土地,很困難,就算今天我們的私人土地也收歸公有;而地產商不停狂起樓。不知道50年後(2047年),大陸來到又會怎樣?
鳳池村村民 歐陽太太

醫科生參與導賞後:「做醫生沒用」

「像打完一場仗,一定要留下村民在瘋狂的土地發展底下抵抗的歷程。像是我們唯一可做的。」鳳池村村民歐陽太說,橫洲眾籌出版的書本會輯入她兩個女兒寫給特首林鄭月娥的信——她們畫上哭泣的自己和貓狗,請林鄭幫助她們一家保護家園,也請她到村裡看看。

事實上,村民一直嘗試的並不少。如逢星期六舉辦的橫洲導賞團,村民帶公眾遊走村落,並在山上眺望棕地。一個港大醫科生走完導賞,跟歐陽太說:「我發覺做醫生沒有用。」「可能她覺得以前救人的理想很大,但原來今天政府腐敗至此……我和學生講,讀好書、做高官,做個好官。今天很多為官的僭建、貪污、避稅,為什麼都可以當沒事發生?」

土地發展不只牽連三村命運,也是香港命運,她說:「今天香港村落一直沒落,種植、養殖等等和土地有關的,每件事都變得商業化。香港人想要擁有自己的土地,很困難,就算今天我們的私人土地也收歸公有;而地產商不停狂起樓。不知道50年後(2047年),大陸來到又會怎樣?」

張先生、張太太在這裡想要實現自己種花的夢想。
我們以前也不會去關心土地運用,總聽到政府宣傳——香港沒有地,一定要填海,一定要收回郊野公園。但原來政府可以講大話的。
楊屋新村村民 張太

不想死於寂靜

把橫洲記憶集結成書,是不是代表事情已告一段落?「如果不出版這本書,就像是死於寂靜,無聲無息消失在世界上。」歐陽太說。

村民今天仍然狼狽,卻沒有忘記展望城市的將來。張太希望香港人讀到橫洲的過去,會更關心政府如何規劃我們的土地。「我們以前也不會去關心土地運用,總聽到政府宣傳——香港沒有地,一定要填海,一定要收回郊野公園。但原來政府可以講大話的。香港是我們自己的家,好想大家會了解更多。」

橫洲發展疑團未解,前年立法會候任議員朱凱廸因被不明人士恐嚇而報案,揭發橫洲公屋發展過程牽涉官商鄉黑,他批評政府在規劃前期、即2013年至2014年期間,以「摸底」(非正式會面)形式,與區議會及鄉委會主席會面,卻未有向橫洲三村村民及社會大眾作公眾諮詢。亦有指政府在聽取「地區人士」意見後,縮減發展規模,由擬定的橫洲棕地,改為在綠化帶上、三條非原居民村(鳳池村、永寧村、楊屋新村),興建公屋單位亦由17,000個減至第一期的4,000個,原先擬定的停車場及貨櫃場等地段則被剔出發展範圍;政府指這樣的做法是「先易後難」。三村村民直至2015年10月地政總署入村刊憲,才得悉自己居住的土地將被收回發展。

歐陽太太一家在此生活逾半世紀,這地是他們的私人土地。
無法扎根,這是我們社會面對最大的問題。
關注組義工 Amy

無法扎根的家

歐陽太甚至想得更遠,她希望這本書成為通識的教育課本,「讓未來關心香港、土地發展、土地運動的人,可以用於研究和分析。如果將來橫洲變成公屋或豪宅,亦想下一代知道背後那血淚史,也不要忘記那些犧牲。」

這本屬於土地的書仍然未有落實的名稱,關注組義工Amy想過為其命名「扎根」,作為對今天香港社會的最大諷刺:「就算你在此地住了50年、70年,政府說收地就可以收回你的家。無法扎根,這是我們社會面對最大的問題。」

歐陽一家在收地之前,在不安和憂愁中繼續生活。

眾籌及出版詳情可到以下連結:
https://goo.gl/ndBJMm

眾籌出版計劃至今仍欠金額13,435元,距離最低籌款額3,435元,並將於2018年3月17日結束。

書籍預計於2018年7月前出版,並於書展發行。整個項目的總預算約為HK$55,000。當中籌得的HK$43,000將全數用於編撰、校對、排版、印刷、上架費及其餘有關此書之支出。扣除出版開支,餘數將用於新書發佈會、橫洲藝術品展覽、郵費﹑行政費及撥捐關注土地公義團體。

按參與者決定的捐款,村民亦有所回禮,回禮均是由橫洲的人事地貌所衍生的手製信物,例如手繪明信片、地圖、掛布和大樹菠蘿葉脈書籤。

延 伸 閱 讀
有關橫洲守村經歷的報導、圖輯以及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