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捨41年裁縫老店 也不求子女承繼: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撰文:馬來西亞東方網
出版:更新: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孩子》詩集裏寫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正如詩中所描述,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子女既不是父母的戰利品,也不是父母的複製品,放手讓孩子規劃自己的人生,或許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人生、興趣,我們不應該強迫他們繼承家業。」育有三女的朱啟粦認為,父母的責任是把孩子們養大成人,供書教學,至於他們未來的路想怎樣走,父母不應該左右。

朱啟粦和哥哥朱啟榮及兩個弟弟朱金發、朱金福,在1977年以「兄弟幫」的模式創辦Master Cut西服裁縫店至今已有41年,目前在吉隆坡孟沙和第一廣場(Pertama Complex)擁有兩間店,客源穩定。不過,即便他們四兄弟共育有十個小孩,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孩子有興趣繼承。三弟朱金福更笑說:「自從搬到這裏(新店),孩子們都不曾來過了。」

後繼無人,但他們並不擔心,今年63歲,正計劃退休的朱啟粦更說道,沒有人繼承就把生意頂讓給別人。不覺得可惜嗎?

沒有甚麼好可惜的啊!人生就是這樣,做到不能做了,就必須捨棄。
朱啟粦和哥哥朱啟榮及兩個弟弟朱金發、朱金福,在1977年以「兄弟幫」的模式創辦西服裁縫店至今已有41年。(馬來西亞東方網)

其中,朱金福是四兄弟當中唯一育有兒子的,他兒子固然就成為了眾望所歸的家業「繼承人」。

「兒子對裁縫沒有興趣,往汽車業發展了。」雖然朱金福一直強調不介意孩子是否回來繼承家業,但當記者進一步詢及,有朝一日,孩子突然回心轉意回來繼承,會怎樣?他即表示:那就太好了!作為父親的他雖期望兒子能繼承他辛苦打拼回來的家業,卻絕不強迫,尊重孩子的決定。

朱啟粦續說,雖然三個女兒自小就跟隨他的腳步到店裏,但他不曾強迫她們學裁縫。他認為,如果有興趣,女兒們會自己開口;若沒興趣,強迫她們學也沒意思。這時小女兒朱真儀笑道:「我爸爸是裁縫師,我卻連縫鈕扣也不會。」

女兒們皆沒有繼承爸爸的好手藝,但朱金福並不認為這是個丟臉的事。正如廣告強人曾錦強曾在專欄上寫道,父母不要將自己的優缺點,投射到子女身上,他們未必遺傳到你的優點,也未必沒有你的缺點。但好消息是,他們總有優點或長處,因為沒有人是一無是處的。

朱金福坦言,他曾寄望女兒們可以當上醫生,因為當醫生是他年輕時的夢想,但他了解孩子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夢想,沒有責任幫父母圓夢,所以他並不勉強。「大女兒和老公一起合作經營腳車生意,二女兒是會計師,小女兒則是教師。」

「做到不能做就賣掉吧!」朱啓粦(中)說。中國人常有「傳內不傳外」想法,但對他們三兄弟而言,只要把傳統手藝流傳下去,就已心滿意足,朱啓粦目前亦在雪隆縫業公會裏授課,教導有興趣的年輕人縫紉技巧。左起爲朱啓榮和朱金福。(馬來西亞東方網)

家業「不傳」之密 不願孩子辛勞

朱金福笑說,他們家族一直都沒有把家業傳給下一代的「習慣」。他續說,他的父親是在芙蓉從事農業生意,他們四兄弟自小就到菜園幫忙種菜、賣菜。

「但在18歲後,父親便鼓勵我們到舅舅的裁縫店學習。」朱啟粦補充,因為父親認為種菜是一個勞力活,他老人家不想孩子們步他的後塵,所以鼓勵孩子們學手藝。同樣的,朱金福和朱啟粦皆認為,裁縫是一個辛苦活,所以即便孩子沒有興趣繼承,他們也不勉強。

「做我們這一行,很講究耐心和體力,每天至少要做10個小時,而且每次都固定一個姿勢,很累。」他乘機抱怨,開齋節期間訂單非常多,那時每天要趕工到凌晨4點才能回家休息。「這門生意的利潤很高,但如果孩子們沒有興趣,也沒有辦法。」朱金福打趣,除非他們在外頭找不到吃,那或許就會叫他們回來繼承家業。

二女兒朱盈穎分享,從小到大,父親朱啟粦給予她們三姐妹非常高的自由度,從不會限制她們的選擇,包括大學選科系和挑老公。朱啟粦接話:「孩子們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只能聆聽,若真的有不適合才給予意見。」朱盈穎不忘道,父親外表看起來很嚴肅,但其實很隨和。「我們有家族生意,但從來就沒有要繼承家業的負擔。」

【本文獲「馬來西亞東方網」授權轉載,原文:【特寫】放飛孩子的自由 41年裁縫老店無繼不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