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灘塑膠垃圾】中國品牌佔兩成 「大陸膠」水路攻港的前世今生

撰文:曾雪雯
出版:更新:

香港向來被視為國際大都會,本港沙灘仿如城市縮影,摻雜來源各異的海洋垃圾。有環保組織上周發佈全球2018年全球沙灘垃圾品牌審計調查。報告估算自50年代起,全球累積生產83億公噸塑膠,當中近80%塑膠最終傾倒在堆填區、大海及自然環境中。海洋無邊界,每年人類棄置海量垃圾,有多少經海洋最終回饋香港?大陸塑膠產品又是如何越洋成為「港飄」垃圾?

香港每年海洋垃圾量驚人,不少港人自發執膠,但海上的塑膠仍源源不絕地攻港。(資料圖片)

環保署有否常規調查海洋垃圾來源?

《01社區專題》曾向政府部門查詢最新的海洋垃圾量,環保署指政府部門本年截至2018年8月已收集到9,661公噸的海上垃圾。這批海洋垃圾來源地紛陳。環境保護署曾於2015年發表《香港海上垃圾的源頭及去向調查》,當時報告按照廢物包裝識別垃圾來源地,指本地海洋垃圾95%源自本地、其餘5%來自其他地方。不過,環保署回覆查詢時承認,目前並沒有常規性調查海洋垃圾的來源地。

環團淨灘審計大陸廢膠樽佔多少?

近年不少環團在香港沙灘展開淨灘審計,並以膠樽品牌作分類審計,分析海洋塑膠垃圾的來源。環團「綠色和平」曾參與多次淨灘品牌審計調查,去年9月至12月,於香港東、南、西邊五個沙灘淨灘。結果發現不可辨識的快餐店塑膠佔最多,近五成五,而來自中國大陸的海洋塑膠垃圾則屈居本地品牌之後,排名第三,當中包括272個簡體字包裝的「怡寶」膠樽及265個「娃哈哈」膠樽等。

綠色和平去年9至12月統計了沙灘垃圾品牌五次,當中不可辨識的快餐店塑膠產品、即棄飲品樽佔最多,其次為本地生產的品牌,大陸品牌塑膠緊隨其後。(資料來源:綠色和平)

「港飄」廢膠如何經水路抵港?

對於非本地海洋垃圾成「港飄」的征途,環保署曾引用香港大學「WATERMAN」近海水質預報及管理系統解釋。署方指,香港雨季時,西南面較受珠江水流影響,較容易堆積沿珠江湧入的垃圾。相反在旱季,珠江流量較雨季大減八成,香港則主要受來自東北的中國洋流影響, 香港的東部及東北海岸會堆積較多海洋垃圾。

香港大學「WATERMAN」香港近海水質預報及管理系統計劃於2009年展開,提供香港水域包括各個泳灘的水質監測結果及預測,讓政府及公眾按情況作出相應措施。計劃獲馬會撥捐2,976萬港元資助。

WATERMAN項目負責人、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系講座教授李行偉,接受《01社區專題》訪問時解釋,香港西部水域與珠江連接,較多中國大陸垃圾流入香港西部,與環境水力學的理解相同。

環境水力學是一門關於自然環境中水體流動的科學,透過物理和數學去分析水體運動及當中物質的運輸機制,與及由此衍生的現象及問題。

【圖解】大陸塑膠水路攻港之旅

「近岸(垃圾)就一定受風同潮汐影響」,李指水面海洋垃圾最受季候風風向影響。除季候風以外,潮汐亦會改變香港近岸海洋塑膠垃圾方向。

李行偉解釋,香港潮漲時水流從香港東邊經維港、馬灣、屯門最後到達后海灣; 退潮時則由屯門水道經荃灣、馬灣一帶流入南丫島,垃圾便隨潮汐湧入香港沙灘。佢補充有個別垃圾被亦有可能被捲入海洋漩渦後,再抵達其他細小海灘。

沙灘塑膠垃圾量驚人,環保組織指單純淨灘並不足以從源頭解決問題。(綠色和平提供圖片)

港府如何監測非本地海洋垃圾湧港?

香港與珠三角地區於2017年5月設立「海上垃圾通報警示系統」。系統實時監控香港和廣東省珠江流域13個城市的雨量數據,以預測粵港兩地可能出現大量海上垃圾區域。環保署回覆查詢時指,系統試行以來,先後15次因應電腦警示系統發出的預警和其他環境事件,向廣東省環保廳作出通報。署方通報後,會通告本港各負責清理海上或岸灘的有關部門調配及安排人手清理可能出現的大量海上垃圾。

署方指,最近一次預警是因應超強颱風「山竹」吹襲,五個鄰近城市於9月16日至9月17日出現暴雨。近期另一次由電腦警示系統發出的預警是在6月8日至6月9日,八個鄰近城市出現暴雨。暴雨後數天,本港藍巴勒海峽及荃灣一帶的泳灘的海上垃圾數量增幅約為平均垃圾量的一倍,政府部門其後加強清理。

香港海洋垃圾問題嚴重,即使有政府部門和民間團體自發清理,仍數之不盡。(資料圖片)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鄧敏琳受訪時指,海洋無國界,目前海膠「湧極都有」。「基本上塑膠垃圾就係排山倒海咁湧來」,她表示香港的海洋塑膠垃圾問題並不只是大陸膠,「自己(香港)每日都掉好多」,僅僅加強海灘清潔並不足以解決問題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