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暴食?喜歡大吃大喝就等於有精神病?做一個自我檢驗!

撰文:梁雪怡
出版:更新:

上文提到25歲的胡清妍患上暴食症七年。她能把雪糕、雞蛋仔、格仔餅、一堆餅乾通通塞到嘴裏,再扣喉衝入廁所,把所吃的通通吐出來。不過,當她意識到自己患上暴食症之時,已經被食慾控制整個人,無法抽身。那我們能否察覺身邊有沒有其他的「胡清妍」,在她們被食慾完全控制之前,可以提一提她們?暴食症是飲食失調的一種 ,根據美國精神科協會制訂的精神病診斷及統計手冊,暴食症診斷準則如下:

 -狂吃情況一再出現,出現時有以下兩個特徵:

A/ 在一段時間(如兩小時)內,比一般人於同樣時間內和境況下進食的分量明顯為多;

B/ 在狂吃期間覺得無法控制自己進食,如感到不能停止進食、控制吃的東西或分量。

-重複用不當的補償性行為來避免體重增加,例如扣喉嘔吐;濫用瀉藥、利尿劑、灌腸或其他藥物;禁食或過度地做運動。

-狂吃及不當的補償性行為同時發生,平均每周最少兩次,持續三個月。

-自我評價完全受身形和體重影響。

-這些問題並非只在厭食症期間出現。

飲食失調有遺傳因素

若家族有飲食失調的歷史,患病的風險會高七至十二倍。(iStock)

據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資料,暴食症通常在青春期開始,患者往往會掩飾病情,至20多歲才求助。每100名婦女中,約有4名在她們一生中會患上暴食症;男性個案較少。

醫學界仍然未清楚什麼引起飲食失調的大腦病變,但當中應該有遺傳的因素,若家族有飲食失調的歷史,患病的風險會高七至十二倍。一種名為「血清素」的大腦化學物質相信是與飲食失調有關,因為「血清素」是大腦控制進食行為的傳遞訊息的物質。

醫學界比較多了解導致飲食失調的環境因素。如西方社會盛行「瘦即是美」的觀念,以及傳媒吹捧節食及纖體,均影響年輕女性對自己體態的理解。

你有否患上暴食症?

人人都喜歡吃東西,有時情緒大起大落亦會令人想不斷吃,那到底怎樣才算患上暴食症?

點擊下圖,做一個自我測驗!(資料參考維博心理醫學中心)

治療方法:
行為治療能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學會自我肯定,接受放鬆訓練以逐步修正個案對「吃」本身的焦慮。從小量、規則飲食開始,挑選患者喜歡、較不會敏感的食物,再逐漸增加量及其他食物。暴食症的藥物治療中,常見的是抗憂鬱劑。此外也會使用抗癲癇藥、鋰鹽作藥物治療。
資料來源:台灣成功大學精神科、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英國皇家精神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