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植物】長者兵團保育原生植物任導賞員 退休生活不只耍太極

撰文:李智智
出版:更新:

有否想過「長者」、「原生植物」和「本土價值」有何關係?最近有長者中心舉辦原生植物種植和導賞活動,想要喚起港人對涼粉草和雞屎藤的共同童年回憶之餘,也活用長者們的生活智慧,向下一代傳承本土文化。有參加者認為,長者退休生活不單是「耍太極、落公園」,更期望「做些對自己和社會有建設性的事」,與扎根本地多年的原本植物一樣「周身寶」,愈來愈精彩!

香港連續多年被評為最長壽的地區,女性人均壽命達逾87歲,而男性則逾81歲。壽命延長,長者除了對健康有所需求,亦愈來愈着重晚年生活質素。近年政府積極推廣「康健樂頤年」(Active ageing),冀社會各界合作,令長者多走入社區活動,促進身心健康。不少長者中心都花心思,提供多元活動,如長者舞獅和網球班等。

其中,林植宣博士老人綜合服務中心於去年十月開展的「We‧Go Green童心耆創綠悠文化」計劃,目前已吸引約40位長者參與。計劃不但鼓勵長者認識本地原生植物、學習栽種,更教授他們保育知識,訓練參加者成為植物導賞員,走入中小學校推廣環保。除此以外,計劃亦提供不同活動和工作坊,讓長者應用原生植物知識於生活,如利用馬藍製作的染料,創作藍染紮染,拉近他們與「文青」喜好。同時,他們亦可跟不同人交流「秘技」,如怎樣用涼粉草做涼粉、用雞屎藤製茶果等,承傳本土飲食文化。

陳嘉文稱透過計劃建立了自我價值。(李智智攝)

其中一位參加者陳嘉文本身是家庭主婦,今年65歲的她說,當子女長大成人,成家立室,開始發覺自己變得百無聊賴,「出去找工作,別人又說你年紀大而碰門釘。就算成功應徵,自己又未必適應到現在的急速步伐。不敢說對社會有否貢獻,至少希望可以做一些有建設性的事。」她又指,以往不論政府或民間團體, 針對老人的活動均不夠多元化,「大多是唱歌、耍太極,感覺上沒甚麼值得我去參加」,近年社區中心開始增加了不少有趣活動,突破了年齡的界限,嘉文也在計劃中重拾對植物的興趣和有機會推廣環保,建立了自己價值。

她滔滔不絕地說,早前去小學教學生種火炭母,介紹它是涼茶材料的一種,從而談及本地涼茶文化,「現在的小朋友很矜貴,有些小孩嫌泥骯髒,但有些就很雀躍,搶着來挖土,感染其他人一起完成種植。經過一番勞動,他們視親手種的植物如寶,令他們學懂珍惜和保育,我覺得這快樂是錢買不到。」

熱愛大自然的胡文健希望,在退休後身體力行為保育原生植物出一分力。(李智智攝)

另一位男參加者胡文健今年60歲,剛從工程承包管理職位退下火線。同樣熱愛大自然的他,之前已租了一塊田,打算退休後可以自耕自足。他初初參加計劃只打算改善種植技巧,沒料收穫比想像更多,「原本以為原生植物只是野生,例如含羞草(俗稱「怕醜草」),我們小時候遍野,現在幾乎都消失。又如以前遍及新界的涼粉草和雞屎藤,沒想到隨城市發展侵略,已很難見到它的蹤跡,都是要步入需要保育的階段」。

胡文健手捧木藍的種子說,每一棵原生種子都非常珍貴。(譚威權攝)

計劃令他走入社區,跟不同年齡和階層的人談保育。他又笑言,退休後生活「比之前還要忙」,不但參與幾份義工,又去學習中醫,強調晚年生活質素視乎自己,「退而不休」,趁閒餘時間多發掘興趣,「這不做,那也不做,給皇帝你做都不了,只會任由體質衰退」。

林植宣博士老人綜合服務中心助理服務幹事霍健明表示,過去十年中心一直推廣「長幼共融」,適逢近年越來越多人關注本土議題,惟對本土原生植物欠缺認識,「要關心香港,不妨從長者入手」,靠他們傳承保育訊息。

她解釋,原生植物與港人生活不可分割,如涼茶和雞屎藤茶果,又強調種原生植物「與種商業蔬果不同,原生植物的消失或影響本地飲食和生活文化的承傳」。而談及食和種,長者最「耍家」,但他們的生活智慧往往未必有新潮包裝,年輕人未必入耳,「真正認識植物才會保護它,你當它是野草,便會隨時拔掉」,故活動從教授種植開始,至訓練導賞員,令長者可以實踐知識之餘,更能具體實在地說明本地植物的價值和功效,透過向公眾分享知識連結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