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植物】長者種涼粉草、用馬藍紮染:怕港原生植物終有天消失

撰文:李智智
出版:更新:

「本土」是近年本港的流行語,生於斯長於斯,又有多少人了解這片土地原生的一草一木?同樣扎根香港,有一班老友記不忍見本地原生植物隨城市發展,未被下一代認識就逐漸被破壞,於是身體力行、透過長者中心的活動學種香港原生植物,守護本土價值,他們笑言:「涼粉就吃得多,但我們連它來自本地涼粉草都不知道,太沒道理吧!」

本地植物用途多多:製涼粉、做茶果、做染料

在朝氣蓬勃的春天早上,上水蕉徑的一塊農田迎來一片笑聲。原來一群老友記為準備播種,正一邊除草,一邊閒話家常。他們都參加了「林植宣博士老人綜合服務中心」於去年十月開展的「We‧Go Green童心耆創綠悠文化」計劃,學習裁種本地原生植物。計劃除裁種原生植物工作坊,亦有植物導賞培訓,吸引約40位長者。田內的收成見證他們過去約半年的辛勞付出,老友記們種植至少5、6種原生植物,包括可製成涼粉的涼粉草、做茶果的雞屎藤和做染料的木藍等。

一群老友記在上水蕉徑的一塊農田學習裁種本地原生植物。(李智智攝)

環視本港優美郊野,其實已知的本地植物品種達逾3,000種,而原生植物多達逾2,000種;有14種更以香港命名,其中四種只在香港找到,包括香港蛇菰、香港細辛、香港茶和香港巴豆。

+1

「年輕人,廿四味喝過吧,但它的材料之一是本地原生的火炭母!」65歲的陳嘉文雀躍地說。本身是家庭主婦的她,趁孩子如今成家立室,特意參加計劃重拾對植物的興趣,「本地的原生植物都是寶!它們有的可藥食兩用,有的可紮染,我學完又可與親友分享一下!我覺得我今次沒有參加錯了,哈哈!」

本身是家庭主婦的陳嘉文希望身體力行,為保育出一分力。(李智智攝)

陳嘉文續說,自嘲雖是微不足道的婦孺,但非常關心本地生長的一草一木的生存空間,深深感受到最近颱風和氣候變幻無常,郊野和農地又愈來愈少,植物快要消失,「我們的食物都是外地買的東西,經常聽新聞說和見朋友互傳(消息),那些都放很多化學農藥,老人和年輕人都多了病痛。我們真的要出一分力,我起初都覺得人微言輕,加入活動後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宣揚,力量就大了」。

「涼粉就吃得多,但我們卻連它來自本地涼粉草都不知道,太沒道理吧!」她強調原生植物與港人生活息息相關,最近她在維園花展幫忙推廣本土的植物時,不少人都深感興趣,爭相詢問種植方法。

胡文健認為如原生植物再被忽略,終有一天會消失。(李智智攝)

在旁忙於播種的胡文健(60歲)是少數男士參加者之一。他退休前擔任工程承包管理,笑言之前為謀生被逼「不環保」,期望在退休後為環保「做點事」。他初時不明白原生植物本來在本地野生,為何仍要特意保育栽種,坦言參加計劃只為改善種植技巧,但後來才明瞭除了城市發展外,近年政府引入很多具侵略性的外來品種,枝葉分泌令旁邊的種子無法發芽,抑制其他植物生長,削弱了原生植物的競爭力,令如今原生植林無法復原。「例如含羞草(俗稱「怕醜草」),我們小時候遍山都是,但現在已經少了很多,如果我們繼續忽略這些原生植物,它們終有一天會消失。」

完成農務後,負責計劃的林植宣博士老人綜合服務中心助理服務幹事霍健明,帶老友記「做文青」學習藍染紮染,使用的染料正正是他們之前親手種植的馬藍。

「常說本土,我其實本土價值之一,就是植物和港人有不同關係。」主力帶領植物導賞的霍健明感觸地說,本身自己對植物「零知識」,「以前行山時都當它們是草,但當我認識它時,你會很容易發覺到這棵植物,而且你會走慢些去了解它,並會將自己對植物的喜好分享給其他人。因為你欣賞它,才會慢慢產生感情,才會願意保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