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報館搬遷 科學館擬接收僅存「大底相機」

撰文:陳穎然
出版:更新:

上周六(7月9日),《港人日報》旗下的賽馬報在公司出版最後一期報紙,日後遷至新址後,將不再自行印刷出版。人去樓空,報館主人最不捨的是一部極具歷史價值的工業級20x24吋金屬單軌相機。《港人日報》是少有利用菲林負片製作報紙的報館,採用的印版方式與別不同,這部「大底相機」甚至有可能是全港唯一現存仍運作良好的一部。識貨的攝影師廖先生,期盼熱心人將其收藏,讓它避過被送堆填區的命運。最終報館主人周女士等到香港歷史博物館回覆,認為器材較適合香港科學館收藏,細節有待商討。

相機前方有固定稿件的位置。(影片截圖)

《港人日報》創刊將近70年 採用繁複印版術  

《港人日報》未必人人看過,記者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它便已經結業了。原來,《港人日報》前身是一份娛樂小報《紅綠日報》,及至80年代停刊,改名為《港人日報》,增加新聞內容,以基層市民為主要對象。《港人日報》後來停刊,旗下的賽馬資訊報紙則至今依然屹立。

這兩張共6版的賽馬報,就是經由一部數十年歷史的「大底相機」拍下,才能印刷出來。一般報館會使用工序較簡單的「陽版」印刷,但其印版容易損秏,印刷約10萬份便會耗損。而《港人日報》卻是少有「反其道而行」,一直沿用「陰版」做法至今,印刷工序繁複得多,但較耐用,能印製20萬至30萬份報紙。

經過多重步驟,沖曬好的菲林終於誕生。(影片截圖)
《港人日報》為少數使用「大底相機」及陰版方法印刷的報館。(受訪者提供)

攝影師拍短片紀錄報館印刷過程

攝影師廖先生(Jonathan)相信該相機是全港唯一一部仍然運作良好的20x24吋單軌相機,利用菲林負片製作報紙的報館亦很可能只有這一家。因此,他得知消息後,便拍下短片記錄昔日報館的印刷過程,以保留珍貴的歷史。

Jonathan向報館員工張師傅取經,以兩個多小時才了解整個印刷程序,可見「陰版」印刷之繁複。張師傅先從同事手上收集當日的報紙內容,再在膠片上用暗紅色膠紙遮蓋不欲曝光的地方,然後放到相機前方拍攝。相機的後方就是黑房,可以直接更替和沖曬菲林。將菲林曝光後,便可放入自動沖曬菲林的機器,再利用「曬版機」,把菲林的圖像轉印成印刷用的版本,並用「沖版機」固定色彩,最後才轉交到印刷部,繼續餘下的工序。

在短片中,Jonathan亦呼籲大家分享此消息,盼有熱心人收藏該相機,承傳香港歷史文化。「如果他日可以讓大家看見便好了,因為太少地方可以看到。」他又指,如果本星期日(7月17日)前仍未有人願意接收,該相機只能被解體棄置。

報館盼歷史博物館收藏 館方回應:擬安排科學館接收

物主周女士盼機器能納入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讓大家了解香港歷史。香港歷史博物館回應,周女士於7月9日提供相關資料,館方於7月12日舉行的「香港歷史博物館節目委員會」會議上討論及審議物主捐贈器材的建議,並於翌日派員到報館訪問及收集資料作深入評估,最後館方認為器材較適合香港科學館收藏。惟物件的體積龐大及非常重,館方正與物主磋商一些技術問題。若建議方案獲周女士同意,科學館將安排接收工作。Jonathan表示,這幾天他們正在收集不同人士的建議,希望能夠從中找出最佳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