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儀革新】長生店太子爺做仵工 盡見靈堂百態:喪禮重點非儀式

撰文:徐嘉蒓
出版:更新:

七月底,香港掛起今年首個八號風球,風雨飄搖,途人都不在街上留連,紅磡殯儀館集中區域更見肅靜冷清,在農曆七月更添幾分詭異氣氛。永福殯儀館雖沒有打開大門,如常營業,員工忙碌地準備喪禮用品,羅偉立則在辦公室處理業務。
「我哋全年無休。」羅偉立是長生店永福殯儀館的接班人,殯儀館由祖父母輩創立,三代經營。店舖除了年初一、清明節、重陽節,全年都要運作,即使是懸掛十號風球。
羅偉立自22歲加入別人眼中厭惡性行業,由仵工開始做起,不假手於人,五年來鮮有休息。站穩陣腳後,這位新人對行業陋習看不過眼,在公司帶頭進行多項改革,如VR睇場、引入日本製西式靈車、紙棺木等。「對客人要尊重。」作為第三代接班人,這份工作對他而言,不止是家業,「我係做緊影響人一世嘅嘢。」
攝影:歐嘉樂

訪問當日懸掛八號風球,永福殯儀館員工忙過不停。羅偉立說,因為火葬場全年無休,長生店即使十號風球亦會運作。去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他和員工乘靈車上火葬場,途中山路塌樹,只能等消防員營救。

太子爺入行做仵工  

上月初,在一個殯儀業的醫學研討會上,27歲的羅偉立一身官仔骨骨打扮,向外界詳細解釋行業運作。台下年長觀眾問起各式各樣問題:「喪禮係唔係一定要道教儀式?一定要破地獄?」、「咩係院出(醫院出殯)?」、「香港啲骨灰龕分佈點架?」他有條理地逐一回應。沉穩態度,與他年輕面孔並不相稱。

這份對行業熱忱與認真,一度令人誤以為他自小對家族生意上心。「其實初初入行,好老實都係以錢為主。」永福殯儀館由羅偉立的嫲嫲創立,至今四十年。羅偉立在內地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後,因為懶於搵工,又想有一份穩定工作,決定回家中幫手。「讀BBA嘅人通常都係咁迷惘。」他笑說。

作為家中孻仔,加入祖業,想必是輕輕鬆鬆當個「太子爺」,但偏偏羅偉立父親是個認真的人。「我父親覺得一係你就唔好做,一係就由低做起,所以安排咗我做仵工。」結果,他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成為公司內最基層的員工,月薪只得11,000元。

羅偉立從日本引入日式紙棺木,內裡是紙皮,外層是防水的水松板,將會改良成適合港人的大小。

接觸遺體頂硬上

「仵工即係咩?好簡單,幾樣嘢,總之所有接觸遺體嘅工作。」說得輕鬆,但工作十分繁複,極需體力勞動,包括替遺體清潔、穿衣、化妝、「入殮」(即將遺體由屍床移動至棺木)、替棺木裝料、抬棺木、駕駛靈車,甚至有需要時兼任「院出」的司儀,主持喪禮儀式。

首天工作,他在醫院替一位自然死亡的老伯伯清潔、穿衣、化妝,再放入棺木。即使羅偉立童年已在殯儀館「跑吓、玩吓、跳吓」,見盡生離死別,但他坦言第一次接觸遺體也要突破心理關口。「係未知嘅恐懼。可能因為電影同以前接收過嘅資訊,心裡面硬係會有一種恐怖感覺,就算我唔相信呢樣嘢存在,嗰刻都會驚。」

不敢忤逆父親,他唯有「頂硬上」,一頂便一年半。「掂咗(遺體)之後就會覺得 『都係咁啫』,就係一個雪凍咗嘅人。」回望五年前的經歷,他輕輕擱下這句。

羅偉立說,第一眼看到日式紙棺木已十分喜歡,「傳統日式佛教相信,人出身好純潔,死後都不用太繁華,棺木用上純潔白色、木色,好靚。」

儀式具影響力  認真看待殯儀業

基層工作需要接觸不同的人,如客人、同工、外聘的喃嘸師傅、喪禮場地公司等,一年半內,羅偉立見盡人情冷暖。

「見過一個十幾歲後生仔,外形好反叛,佢來喪禮遲到!死老豆喎!我嗰時都幾睇唔過眼。」儀式接近完成,遺體準備送入火葬爐,就在按鍵那一刻,叛逆少年終於打開心窗,當場痛哭。截然不同的態度,令羅偉立震撼。

原來每日按鍵將遺體送入火爐,不能簡單看待成機械式動作,背後有觸動著生者內心深處,勾起情感與回憶的威力。「嗰吓我就知道我做緊嘅嘢唔係咁簡單,我唔係返工放工出份糧,係做緊一啲影響人哋一世嘅嘢。」

曾經對工作三分鐘熱度的他,伊始矢志將服務殯儀業放在人生主軸。「我要諗點提升實力,令到公司進步,令行業進步。」

仵工崗位做了一年半,之後他慢慢接手行政及財政管理,推出不少革新措施,又不時出席講座及接受傳媒訪問,全年無休。

接捧家業  推陳出新

殯儀館由羅偉立嫲嫲創立,嫲嫲更是行內唯一商會的創會會員之一,聲譽甚高。羅偉立的父親今年五十多歲,19歲已入行,是行內的「老行尊」。三代經營的家族生意交捧至羅偉立手上,這位年輕接班人心裡有團火,選擇不跟從行內潛規則,銳意革新。「硬頸心態,見到錯就想改。」

曾經有前線員工試過寫錯火葬場地址,令車隊去錯地方。「錯咗咪事後改,但我要求高,我唔要有錯。」羅偉立說。

大數據分析殯葬場地、棺木款式

自他接手公司財政及行政管理,推出多個新措施。行內至今仍慣用一式幾份的「手寫單」,但伙記字體潦草,出錯機會大,如將1字寫成7字,甚至弄錯火葬場地。他將落單系統電子化,由行政同事電腦入單,後勤同事照單執藥,減低錯誤率。另一方面,收集的資料成為大數據,能分析現時市場需要,如殯葬場地、宗教分佈、棺木款式等,一目了然。「暫時未聽過其他舖頭係咁做。」

他又見愈來愈多人傾向西方宗教殯儀,覺得俗稱「火柴盒」的靈車不合時宜,決定到外地尋找更美觀、私隱度更高的西式靈車。於是花上百多萬,在日本名古屋引入一輛日本產西式靈車,以便在西方喪禮或在家離世時接送遺體。

引入的日本製西式靈車價值一百多萬元,僅貴本地常見的「火柴盒」靈車幾十萬,羅偉立認為是時候思考是否需要淘汰本地靈車。

最得意之作,莫過於「VR睇場」。以往殯儀館會安排死者家屬一天內視察兩三個殯儀館場地,以供選擇,但一來每次花上數小時,家屬心情哀傷下仍要周車勞動。其次殯儀館可能有人使用,令家屬白行一趟。於是羅偉立和伙記到七個殯喪場地360度拍攝,再放上網供顧客參考,如配上VR眼鏡,更有如實境,場地大小、設備一覽無遺。他們亦會上門向客人匯報不同的殯葬選擇,「好似去Benz買車咁樣,有不同選擇畀你揀。」

推廣殯儀資訊提高質素

本地殯儀業向來予人感覺神秘,資訊封閉,外人對行業不甚了解。羅偉立說,不時有客人致電查詢服務詳情,但實則只為格價;亦有客人渴望專業服務,但不知何為專業,對服務供應商總有質疑。「件事唔係發生喺自己身上,大眾根本冇咩機會了解,香港殯葬係咩一回事。當真係有需要,突然間就接收大量資訊,好多人會介紹殯儀公司畀你,令人不知所措,因為件事太重要,會好驚下錯決定。」

羅偉立經常出席不同講座,接受傳媒訪問,大談生死等忌諱,形象與行業有反差。他認為,業界需要多做推廣,做好生死教育,讓大眾接收有關殯儀的資訊。「分享資訊,只不過想大家知道,係上一輩離開時,你哋可以做啲咩?咩叫好、叫咩唔好?」

有一位80多歲的婆婆最近主動致電永福殯儀館,跟羅偉立說想為自己準備喪禮。「好驚訝,香港人好少係咁。」原來婆婆因為伴侶去世時殯儀服務做得不好,留下不愉快經歷,想在自己尚在生時好好打點。「佢唔想畀下一代負擔,甚至話你要幾多(錢)我都畀你,因為佢想將自己喪禮做到最好,喺自己知道嘅前題下。」

「好生好死」

他始終相信,除了減輕臨終時生理痛楚,亦要讓死者無憾,才能「好生好死」。「對所有(殯儀服務)都有陰謀論心態,諗咁做係咪好?對先人係咪好?如期係咁,係佢未過身前,係咪應該對佢好啲呢?呢個係我最想推廣嘅心態。」

羅偉立自22歲加入行業,至今已有5年經驗,他相信自己是行內目前最年輕的服務工作者。

生前盡善 死後從簡

從小在這行長大,他和家人看盡人生百態。有人會在喪禮上爭奪遺產,利益比家庭關係更重要。亦有獨居伯伯在家中陳屍逝世,一年後,家人上門探訪始發現摰親已離去,「一年先搵一次,死咗都冇人知。」

見盡人生無常,27歲的他認為,喪禮重點不在儀式,在於讓家族聚首,好好悼念逝者。他甚至想過,未來自己的喪禮要一切從簡,「唔需要咁大陣仗。其實係咪應該生前做多啲嘢,而唔係喪禮搞咁多嘢呢?」

長生店永福殯儀館至今已有40年歷史,交捧第三代接班人羅偉立後,會有怎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