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史釗域道80多年唐樓僅評三級 民間疑古諮會資料出錯低估價值

撰文:陳穎然
出版:更新:

上月灣仔史釗域道6號一幢逾80年歷史的唐樓獲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但民間保育人士發佈建築及歷史研究報告,認為古諮會資料有錯,希望將其重新評級。

史釗域道6號唐樓現已全幢空置,地下原為茶餐廳。(陳穎然攝)

全港唯一中式直角轉角唐樓 設「國際式」弧形長廊露台

根據古諮會文件,史釗域道6號建於1930年代,是一幢樓高4層轉角商住混合唐樓,曾經同時容納一間餐廳、一間診所、兩間同時有住宅單位的寫字棲。古諮會文件指此類騎樓現時在香港已愈來愈少,認可史釗域道6號的罕有度,但其社會價只限於本地歷史和保育學者的興趣範圍。

(從左至右)城市研究者何尚衡、保育人士張文龍及保育行動成員袁智仁講述史釗域道6號唐樓的歷史及建築價值。(陳穎然攝)

城市研究者何尚衡說,全港現存僅3棟有長廊式露台的直角唐樓,其餘2棟分別是太子道西190號及彌敦道190號,但只有史釗域道6號擁有中式唐樓主體,加上西方國際式建築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弧形露台及簡約的修飾橫線,為真正糅合中西特色的民間建築。

他又解釋史釗域道6號地下以方柱支撐,製造為途人遮風擋雨的騎樓底空間。轉角唐樓的特點便是擁有兩面向街的立面,使建築設計更具可塑性,加上當時史釗域道6號為沿海地區,北望維多利亞港,因此在其中一面立面,樓上3層皆設有蓋長廊式露台。

保育人士根據日治時期的文件,追溯地權變遷。(陳穎然攝)

在歷史價值方面,團體亦發現史釗域道6號與戰前香港發展及著名華人的關係。在1921年,因中環商業用地不足,私人地產商置地參與公務工程,展開「海旁東填海計劃」(Praya East Reclamation Scheme)。史釗域道6號為這個戰前大型填海工程完成後興建的建築,土地涉及不少早期著名華人經手,包括香港當舖大王李右泉、東亞銀行創辦人馮平山等。

古諮會文件出錯 搞錯業權人及易手者姓名

查考過程中,團體亦發現古諮會文件與歷史檔案不符,例如日佔時期易手者應為招柏炎,卻寫成「陳姓人士」;及首任業權人應為蕭容氏,而無「任大」此人,張文龍批評古諮會提供的資料粗疏及錯誤。全民保育行動袁智仁推斷,當時古蹟辦只參考1948年的英文文件,而漏看日治時期的文件,因而出錯,直接影響建築的歷史評級。

唐樓地下貼有法庭執達令及發展商的律師信,自去年5月要求清場。(陳穎然攝)

倡建築以時代或類型歸類 不只分為「戰前、戰後」

另外,團體亦認為唐樓不應只作戰前和戰後分類,而是以時代或某些建築條例修改的年期作歸類,反映當時政府的規劃思維及社會風貌,為香港城市發展作憑證。何尚衡說:「如果分類過份籠統,便會使某些建築消失。他(官方)可以說香港還有十幾棟唐樓,但當中其實有很多不同。」團體又指歷史建築應以更宏觀、更統一的標準審視,而非單棟式研究。袁智仁認為可以依照建築類型作組合式評級,例如將現存結構較完整的史釗域道6號及太子道西190號整體評為一級。

團體將撰文予古諮會,並發起聯署要求重啟諮詢,希望古諮會能重新審視該唐樓建築及再作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