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泰二代.上】開中心教泰文 辦萬人潑水節 唔係齋玩咁簡單

撰文:林可欣
出版:更新:

香港有一班「泰二代」都是「唔鹹唔淡」的混血兒。他們的母親是上世紀70至90年代從泰國來港的過埠新娘,父親則是香港人。這班混血後裔在香港土生土長20、30多年,對泰國卻有莫名親切感,Vita就是其中一位。她皮膚白晢,看上去與港女無異,但骨子裏卻對泰國文化滿腔熱枕。從小在香港的「小泰國」九龍城成長,長大後生活和工作仍離不開這個小泰國。
從前覺得自己「鄉下」落後又簡陋,長大後才明白鄉人珍視和維護的原因。幾年前,Vita開始在港籌辦潑水節慶祝新年,希望在異鄉推廣泰國文化。她說:「現在連泰國的年輕人也視潑水節是玩樂活動,很少思考背後的意義;我想來湊熱鬧的香港人和我們一班泰二代,多了解潑水節更多是關於孝順和感恩。」

照顧Vita多年的泰傭姐姐退休後留港在九龍城經營雜貨店,Vita與她感情甚好,不時來店內探望。(潘思穎攝)
Vita一出生已不像其他泰國嬰兒,她爸爸來自廣州,笑說自己有一半基因來自廣東。(潘思穎攝)

一般人印象中的泰國女人都是皮膚黝黑、輪廓深刻,雙眼渾圓的Vita卻皮膚白晢,毫不像「泰妹」。Vita說身邊友人以前也不知她有泰國血統;只是在小學時,其他同學覺得她身上的味道怪怪。「泰國人喜歡用香粉,沖涼洗衫都要用很香的粉料,愈香代表愈幸運,所以媽媽喜歡幫我搽香粉,洗衫又嫌香港的潔衣粉不夠香,要特意從泰國買來,洗幾次都仲有香味的那種。」

融入香港同學:「我似港女多啲」

同學們時而排斥諷笑她「成陣味」,但Vita對此毫不在意。泰國生活習慣早已融入她的日常,例如席地而坐在地上用膳。「以前家中沒有飯桌,開飯就像野餐,用手拿一把食物放盡口內。」但對她而言,泰國只是她第二家鄉,感到陌生又遙遠。

Vita說,香港人印象中的泰國,是旅遊書上的曼谷、布吉和芭提雅等旅遊勝地,都是陽光海灘和吃喝玩樂。就如她男次有次看畢旅遊介紹問她:「妳鄉下是否有得摘芒果、捉魚、射雀,我話係呀,佢有年跟我返去,企喺門口10分鐘就話:『我哋走喇,以後都唔好嚟𠵱度』。」

旅遊書沒有介紹泰國的另一面,Vita早些年跟着母親回「鄉下」,已一一認識,並覺得眼前一切都非常真實。

泰傭姐姐開設的雜貨店貨品種類多,常吸引香港泰國人和愛好泰文化的客人光顧。(潘思穎攝)
從前在家族開設的泰國雜貨店當起小店員幫忙多年,Vita熟悉泰國食品和飲食文化。(潘思穎攝)

提起鄉下心有餘悸  飲用水盡是蜉蝣

7歲那年,Vita首次與母親回泰北探親,親身體驗家鄉落後簡陋生活後,她被深深嚇怕。「他們都是在坐在房子地下,但不是什麼客廳房間,而是爛地一塊,一打開食物就有一排昆蟲飛埋嚟一齊食。」至於食水,則是井底雨水,撈起一碗全是蜉蝣。她不禁驚問:「嘩點飲呀?其他鄉里、鄰居照飲落肚。」還有那個簡陋不堪的洗澡間、路過像拍泰國鬼片的祖屋等等,Vita至今想起仍心有餘悸。那年一別後,她10多歲重回此地,縱然環境稍有改善,但習慣城市生活的她,始終無法適應鄉野環境。

她曾很不喜歡這些落後的地方和環境,卻又知道那兒是自己的另一故鄉,對此有份情意結,一直想好好了解家鄉文化。但母親在她小時候一直不讓她學泰文,覺得身邊的親友、泰傭的口音都說得不夠正宗,怕小女兒夾雜廣東話,說話半減不淡。終於,Vita在中五那年完成會考後,決心要學好泰文,希望藉此更深入了解家鄉文化。

Vita 7歲時第一次在泰國潑水節時的留影。(受訪者提供)

對「落後」改觀 苦學泰文決心了解家鄉文化

中五暑假,她跑到泰國生活一個月,欲浸淫在當地語境之中。「親戚在大學任教,我就跟着去聽聽,那兒的口音較標準。」後來她發現泰文分五個禮儀等級,不同社會身份的人各有說話級數,「例如我講『老婆』,人們就覺得不夠文雅,應說『太太』;又如『食飯』,有些用字較粗鄙,說出來意思像餵狗食飯,我一直不知道用來與人溝通。」

她10多年來苦練泰文,現時泰語已屬進階水平,較一般的香港「泰二代」佳,甚至曾擔任泰國駐港領事館的翻譯員,更能開班教人。10多年前Vita在九龍城開設教育中心,課程之一是泰語班,小朋友和成人都來學。Vita在班上遇到很多香港的泰二代。「這班年輕一代都在香港出世,並不認識泰國,但又希望多了解家鄉,甚至能與泰國母親多溝通,所以都走來學幾堂。」

近月Vita參與港台的社區廣播計劃,開咪介紹泰國文化。(受訪者提供)
+10

夥年輕同鄉研究泰國文化 深入了解背後意義

Vita在班上找到這些身世相似的年輕同鄉,亦發現自己與他們一樣,想珍惜和傳承家鄉文化,卻仍對此認知很少。他們於是組織起來,一起研究泰國文化。近月更組隊參加香港電台的社區參與廣播計劃,自行炮製泰國文化節目,從資料搜集和節目分享中,邊做邊學家鄉源遠流長的文化背景。

從前Vita曾覺得家鄉落後簡陋,難以理解當中文化。「我會想,點解他們過了多年,仍不改善和進步,仍要保持那些傳統?」例如Vita媽媽多年前是泰服裁縫,一直堅持人手設計和製造泰國傳統服飾。「原來泰國人覺得人手造的東西,代表予人的誠意和心意,就算一張生日卡,他們都會自己畫、自己整。」

如今她在教育中心訓練小朋友表演才藝,也會向家長介紹泰國服飾,如一些芭蕾舞泡泡裙,機製後會送到泰國再人手釘製圖案和飾物。「有些家長起初不捨得花錢,覺得幾百蚊著一次表演不划算,但小朋友穿起個個都讚靚,每件亦獨一無二,他們都好開心。」

Vita表嫂同在九龍城城南道開泰國餐廳,其姪兒(左一)是香港「泰三代」,但精通泰文和廣東話。(潘思穎攝)

泰二代任搞手辦香港潑水節

Vita眼見愈來愈多香港人每年4月跑到泰國參加潑水節,在港鄉人亦會特意回鄉,Vita就想,不如在香港亦每年一度籌備舉行。

一些香港的泰國組織和泰國駐港領事館,幾年前亦曾在香港舉行潑水活動,辦了兩屆就沒再辦下去,Vita和一班泰二代朋友接手做,堅持年年籌辦。「2015年第一年打算我們自己玩,沒有預好多人,但原來很多香港人都有興趣,有近一萬人參加,所以之後活動愈辦愈大,我們想辦個與眾同樂的嘉年華。」

Vita表嫂、Vita、表哥及姨媽(左起)一家人的合照。(受訪者提供)

每年4月初至中旬是泰國的新年,人們會按傳統一早先到宗廟敬拜父母,完成儀式後,年輕人便會走到街上潑水慶祝新一年來臨,「但近些年輕一代多著重潑水玩樂,很少關心背後的傳統習俗。」Vita籌備的香港潑水節有仙女巡遊、跳舞表演、「Water angels」選美和攤位活動,並擺設幾尊佛像讓善信參拜。Vita希望香港人毋須跑到老遠的彼邦,在香港也有泰國過新年的感覺,認識他鄉的文化意義。「也希望我們一班泰二代和香港泰國人不會忘記這些傳統文化。」

下回故事:香港有很多像Vita一樣的「泰二代」,長大後才理解自己家族和身世,並希望回泰國尋根。例如Vita的朋友Yoyo(吳堯堯)。
幾年前Yoyo以「𡃁模」身份為人熟悉,過往媒體和大眾目光總落在她的身材和外貌,很少關注這位「o靚模」外表背後,其實有着泰國姑娘的基因;那麼,她的身材和樣子與泰國母親有關嗎?Yoyo的故事請看【在港泰二代】下集:「事業線」的背後 做𡃁模賺錢學泰文回鄉尋母

為何九龍城有香港小泰國之稱?
Vita說以前九龍城有很多潮州人,他們也愛到泰國做生意。而泰國一直都有好多華僑定居生活,因此泰國女人多和潮州男人締結婚姻,之後就來到九龍城生活,所以九龍城漸漸成了小泰國。
70年代起陸續有不少泰國女人來港,有的打工謀生,有的則如Vita姨媽,來到香港這異地旅遊散心,遇上異國情緣,最後嫁來香港;其後她協助同鄉姊妹相親,並與港男相戀,Vita父母就是被撮合的其中一對。

為何當年香港男人會與泰國姑娘相戀並結婚?
據Vita的朋友60來歲Vincent說,他70年代在香港的跨國銀行公司工作,不時往泰國出差開會,眼見當地的泰國姑娘個個斯文溫柔,又煮得一手好菜,Vincent為此心動。他說那年代人人為口奔馳,無暇談婚論婚、講浪漫。
Vincent說上世紀香港男多女少,加上香港經濟起飛,正與國際接軌,笑言連婚姻也有「國際分工」。
而Vita姨媽則說,當年不少泰國男人沒責任心,泰國姑娘喜歡港男懂積穀防饑,又顧家,是組織家庭的好對象。

去年香港潑水節舉行第二屆Water Angels 選美大賽,台上泰國姑娘都穿上特色傳統服裝。(受訪者提供)
今年香港潑水節依舊在九龍城賈炳達道公園舉行,Vita這天與同是搞手的朋友到場視察,準備當天活動安排。(潘思穎攝)

今年香港潑水節將於4月9日(星期日)舉行,大會希望在泰國新年(4月13日)的左近日子在香港同樣舉行。Vita與其他「泰二代」朋作合製的電台節目《全城潑水猜猜猜》,逄星期五晚上9時至10時,於香港電台數碼頻道31台播出,內容包括學習地道泰文,以及認識泰國傳統美食等文化。按此瀏覽節目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