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線】學生自殺只因為吃人的教育制度?各方指非單一因素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去年三月學童連環自殺,民間有聲音認為教育制度把他們迫入困境。教育局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以半年時間分析過去三個學年內大專、中、小學生的71宗自殺個案。38個中、小學的自殺個案,年齡介乎10歲至20歲,24人是高中學生,2人為小六學生。不論大、中、小學,自殺學生以男性佔逾六成。報告把自殺個案所關注的範疇分為精神健康、心理因素、關係問題(朋輩和家庭)及適應困難(學習和家庭),中、小學生個案中,82%個案有適應困難,學習適應在當中佔58%;87%有關係問題,而精神健康及心理因素各佔18%及63%。報告多次強調自殺非由單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種原因交織導致。
(此為系列報導之五)

報告4次提到「教育系統所造成的學習壓力與學生自殺之間,並無明顯和直接關連」,後來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在預告報告結果時指部分學生未有做好生涯規劃,引起社會爭議。「防止學生自殺民間聯席」認為局方推諉改革教育制度、紓緩學童壓力的責任;委員會成員兼港大學生會會長孫曉嵐曾指出局方選擇性接受委員建議,未有對症下藥。

吳克儉出曾透露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報告內容,指學生壓力成因源自未做好生涯規劃,言論瞬即引來批評。(資料圖片)

委員會主席葉兆輝強調報告是紮實的數據分析,對於外界指報告為教育局護航,他說:「我們絕沒有意圖(把自殺)和學制劃清界線。報告亦有提出檢討教育制度。我們強調自殺成因複雜,社會各界都應參與防止;當大家只說是學業問題(導致自殺),反而簡化了問題。」他提出短期應推動學校與家長及早介入支援,中、長期則培訓學生自理能力、檢討教育制度可否擴展學生出路。但民間聯席自行進行網上調查,得到超過13,710個回覆,結果「香港學生自殺和教育制度有直接關係嗎?」的提問答案得出平均4.27分(1至5分,1為非常不同意,5為非常同意),他們亦認為報告未有正式建議有委員提出的檢討測考制度、改善班師比例、小學一校一社工等具體措施。

據社會福利署兒童死亡原因調查,在2006至2011年間因學業自殺的數目次於家庭關係問題,約佔兩成,而憂慮未來亦佔一成。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兼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認為社會一直轉變,對教育的看法亦需改變。「不應再覺得學生要乖乖地坐下來聽十五年書、加多些其他學習經驗就會開心,其實也只是交分數。芬蘭開始試行無學科課堂,例如在課上討論貧窮,這種學習相信對很多青少年來說吸引得多。但改變非一朝一夕,社會對於尋求分數的文化太根深蒂固。」

過去一直有批評指防止自殺委員會未有正視學生的困境。(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自殺不是突如其來的事。那一刻來臨前,他們的心事有沒有人聽?身邊人有沒有擠出時間好好觀察?社會福利署報告發現2006至2011年的兒童死亡個案中,約74%自殺兒童有可識別的自殺跡象,包括留下字條、情緒化,口頭表示或過去有企圖自殺記錄。

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一直研究自殺及自殺者遺族等議題,他提醒,我們總是去看身邊人「多了什麼」行為,其實也要看他們「少了什麼」。「減少的可能是興趣、睡眠時間、飲食胃口和溝通能力。」但對身邊人性情的敏感度可能隨生活壓力、時間壓迫而減低。他說:「很多人覺得自己時間太寶貴了,這才是要改變的心態。」

觀察需要時間,建立信任以年計,但時間在種種體制和生活底下所剩無幾,於是直至他/她呼救一刻,才驚覺身邊人為何「突然自殺」。或者從來沒有「自殺前重要的一刻」,浪潮一直騷動,人兒在海中浮沉,曾經離岸不遠,而我們經過,道浪是平常,還未知道要停下腳步。

(本文刊登於《香港01》第56期周報)

【不再自殺】男孩17年換12個家三度自殺 有人阻止卻沒人關心

【不再自殺】孤獨男生首嚐與母共住 合力修補破枕頭

【生死一線】情緒病DSE學生遇精神科醫生:你要似我考7個A

【生死一線】修復師還原自殺好友遺體 「前一晚想打給他卻猶豫」

【24小時求助熱線】

如果你受情緒困擾、遇上困境、感覺無助,以下熱線都會有人願意聆聽你的痛苦和需要,提供情緒支援,伴你一起面對難題。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23892222
生命熱線:23820000
撒瑪利亞會24小時求助熱線︰28960000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24667350
明愛向晴軒「向晴熱線」:18288
東華三院芷若園24小時危機熱線:1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