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30+】諮詢周日結束 4,800公頃土地發展你要關心!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去年10月,發展局及規劃署公佈《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願景與策略》(簡稱《香港2030+》)諮詢文件,就香港將來的基建發展、土地資源、居住環境等問題製定藍圖;牽涉新界北、東大嶼山以及市區的發展方向,直接影響將來港人的生活環境。諮詢期將於4月30日結束,惟建測規園界立法會議員姚松炎質疑,文件內容空泛,缺乏實際數據;加上政府「低調」諮詢,公眾難以參與討論。「成件事好似沒有人知,沒有人關注,諮詢內容擺在展覽廳,真的有人去看嗎?」

《香港2030+》可分為六部分,當中以三大元素(規劃宜居城市、經濟機遇、挑戰以及創造容量達致可持續發展)勾畫政府的發展方向。市民最為關注的土地問題,在《香港2030+》只有簡單估算——2040年後的土地需求高達4800公頃,撇除已落實規劃的3600公頃用地,現時尚欠1200公頃。姚松炎曾要求署方提供資料,詳列出相關數字的來源,但至今仍未得到回覆。「需要知道計劃涉及的地段、面積等,現時只得三個數字,他們基於甚麼推算出來呢?真的需要這麼多嗎?文件沒有實質資料提供。」

 

政府計劃實行「500米生活圈」,姚松炎指類似規劃早已在1970年代實行,相信效果並無太大差別。( 陳嘉元攝)

「500米生活圈」屬紙上談兵

在「規劃宜居城市」中,政府提倡500米生活圈——以住所為中心,交通、工作地點、購物、文娛等設施應設於500米內,鼓勵市民的生活以步行為主。然而,現時職位及人口分佈嚴重失衡,有超過七成半的職位集中於市區,自給自足的方案是否空談?

姚松炎說:「同類型方案在70年代早已嘗試過,但經濟邏輯難以扭轉。」他解釋,政府於1970年代規劃衛星城市〈如觀塘、荃灣)時,同樣以自給自足的方法規劃,希望居民能原區就業;可是,當時的工種以工業為主,未能全面回應當區市民需要,才出現跨區就業的情況。

姚松炎相信,將來「500米生活圈」的概念,情況大致相同。「政府只顧設置硬件,軟件的措施則沒有考量。現時東涌也有商業活動、社區設施,但居民同樣要跨區返工。」他解釋,「軟件」即是讓各個社區有空間容納社區經濟,例如以低廉的租金讓居民辦墟市。「想做到原區就業,應提供條件及誘因,並不是單從硬件建設出發。」姚松炎說。

 

鐵路為骨幹 影響社交婚姻

《香港2030+》多次提到,香港將以鐵路為主要骨幹,以減輕道路的壓力及改善空氣質素。姚松炎指出,若過於依賴鐵路,市民的通勤時間將不斷增加,繼而影響生活質素。「在政府的角度,興建鐵路、幹線就可以連接新市鎮及市區,但這就將城市起得愈來愈遠。」他稱德國曾有研究報告指,通勤時間過長會影響社交及婚姻關係。「每日用兩三個鐘通勤,變相減少與朋友、家人一齊的時間,長遠而言離婚率會上升。」

《香港2030+》牽涉4800公頃的土地發展,但文件毫無實質的資料支持。(龔慧攝)

公共空間「拉勻」計  數字只求達標?

近年,市民對公共空間的訴求日漸增加,《香港2030+》僅提到將重新檢討公間空間的措施,如政策、指引等,以及提高人均休憩用地。拓展公共空間秘書長兼規劃師黃保傑認為,《香港2030+》欠缺前膽性及具體改善措施。政府於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計劃推行城市的可步行性(walkability),改善街道的步行環境。黃保傑期望於《香港2030+》能建議具體的改善計劃,如是否需要增設行人專用街道,或街頭表演者的發牌制度及限制等。「我明白藍圖未必可以做到很仔細,但當中應有些地方可引發市民去討論,但現時內容那麼空泛,市民都不知可以怎樣去傾。」黃保傑說。

現時全港有4個地區的人均鄰舍休憩用地低於每人1平方米,包括灣仔、九龍城、油尖旺等。據《香港規劃標準及準則》,人均休憩用地的標準為每人2平方米,《香港2030+》計劃提高至每人2.5平方米。香港土地「買少見少」,還有空間增加嗎?黃保傑坦言:「如果將數字『拉勻』來計算的話,是可以增加的。」他解釋,因將來香港的新發展區,如洪水橋、古洞等,會有較多市鎮公園或廣場,這會增加人均休憩用地。可是,市區的改善空間則十分有限。「這是數字上的改善,是否真正幫到市區的居民呢?例如灣仔般,至今(休憩用地)仍然未夠。」黃保傑說。

市民愈漸關心的公共空間的議題,文件中亦欠缺詳細的改善措施。(資料圖片)

文件放展館 政府冇心做諮詢

《香港2030+》關乎香港未來的規劃、基建,直接影響港人的生活質素,但姚松炎指政府的諮詢方法過於被動,公眾的關注度極低。由去年11月開始,政府分別舉行了三場論壇、專題討論以及五場研討會,其餘則以展覽介紹內容,做法似乎過於被動。「即使諮詢期長達半年,但政府根本冇心做;加上現時內容過於空泛,要大眾加入討論十分困難。」他續說,政府應聘請學術機構安排公眾討論,嘗試主動接觸不同界別的人士解釋背景資料,協助討論。「現在諮詢文件只放在展覽館,有人會主動去看嗎?」

《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公眾參與 收集意見問卷:

http://www.hk2030plus.hk/tc/document/HK2030+_VCF_Chi.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