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樹說灣仔故事  植覺藝術創作人:樹木為發展已經很將就

撰文:溫釗榆
出版:更新:

有人說,將軍澳是用來睡覺的社區,旺角是屬於休閒娛樂的,那麼灣仔區的功能就是工作。藝術創作人曾慧明卻要為灣仔區平反,「灣仔是一個滿足既能滿足居住和工作需要,歷史感豐富的社區。如何得知?這區的樹木能告訴你。」上年10月她住進位於跑馬地的百年法式大宅,成為了這座三級歷史建築V54的第一位駐留藝術家。
拍攝:倫星揚

曾慧明以錄像、雕塑、展覽的形式,配合工作坊,再現灣仔樹木的時光旅程。

她開展了名為「灣仔植覺」的藝術計劃,尋訪區內的植物「居民」,為它們拍攝紀錄影像,又把撿來枯枝和樹葉帶回住處,作為裝置展覽和攝影作品的主角, 讓人近看它們的美。「灣仔光是被列入《古樹名木冊》的百年古樹就有38棵,它們就像一條時間線,量度這區的變遷。」計劃中,曾慧明以錄像、雕塑、展覽的形式,配合工作坊,再現灣仔樹木的時光旅程。

曾慧明在灣仔到處逛,收集枯枝和樹葉做主角。
香港墳場的小教堂是紀錄片的取景地之一。

樹木是城市的標刻
「我在灣仔讀書時,每日只是匆匆走過,今次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重新認識這裏。」

每日在灣仔區散步尋找靈感,發現樹木原來是辨認住宅區和商業範圍的標記。「是分界線,填海區,也就是比較繁華的商業區,歷史感不強。沿着莊士敦道和軒尼詩道一路走,百年老樹的蹤跡像逐漸下降的刻度,買少見少。另一邊是鬧市,有赤裸上身的搬運大叔,也有鬧哄哄的街市。老樹隱於市,細心觀察不難發現。」曾慧明感嘆以古樹為分界的兩個界面,距離雖近,卻沒有溝通,恍如兩個世界。

為何發展要砍樹? 它們已經很將就了!
樹很老,也很有生命力,曾慧明認為這股拼搏的勁頭,就像香港人。「正常的樹冠是打橫生長的,灣仔的不是,因為夾在樓與樓中間,為了生存,它們改變策略,向上生長。若你代入它們的角度,這些樹真的很努力,已經很將就了!」她笑說樹木悄悄地做了很多行為藝術,有心人會發現,「有些樹種在路邊,單丁一個沒有同伴,孤獨地定格於路邊,葉上堆滿了厚厚得灰色。墳場的樹因為沒有管理,樹幹、樹枝能隨心所欲地膨脹,肢體燦爛地張開。」

光影裝置中樹枝以不同速率在空間緩慢旋轉,用擬人手法訴說樹木的生長。
曾慧明與她的同居者。

樹影的揮灑是一種美態
曾慧明為灣仔區的樹葉的剪影拍了一套紀錄片,成為了另類的城市閱讀素材。樹影打在建築物上,隨着日照的變化,型態和光影會漸大漸小,建築物有百年的小教堂,也有鬧市的一片籃球場,正在拆建的大廈、有人類活動的場所都成為她的目標。

慧明還為樹影設計了光影裝置,說的是一個成長和溝通的故事木生的植物才會有年輪,這是樹木的歲月軌跡。年青和年老的樹木因為年紀不同,有各自的生長和代謝速度,慧明把它們放置在轉盤上,以不同速率在空間緩慢旋轉,用擬人手法訴說樹木的生長。「燈光的投射把它們的共存狀態放大,樹影交疊於牆壁,好讓人細看它倆的對話。」

V54是1925年落成的裝飾藝術風格大宅,也是跑馬地少有的三級歷史建築物。(V54)

展覽詳情
「V54年青藝術家駐留計劃」曾慧明個展
日期:5月19日-6月2日
時間:11:00-13:00 15:00-17:00
地點:跑馬地山村道54號

關於V54
於1925年落成,據歷史資料,大宅原本與山村道56號毗連,是一梯 兩 伙、左右對稱的方型盒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 大宅,惟56號拆卸重建後,如今只保留了左面大樓,獲古物古跡辦事處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