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碼頭百年報檔】解構收納哲學 報紙show到盡、點先唔阻街?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跟很多現代城市相比,香港公共空間匱乏,行人道也較為狹窄,空間使用時有矛盾。有一種行業,依賴街頭生存。沒有人流,就沒有生計。他們的生存無可避免地佔用了公共空間,而當人流愈來愈多,認為他們「阻街」的人也愈多。報紙檔如何在狹縫中求生,如何與公共空間並存?
三代報檔傳人煲姐,自有一套收納哲學,每天也花個多小時收檔,靠慧心巧思縮減一半報檔面積。看煲姐收檔,如欣賞一場空間變形表演。收納術固然高超,但當中亦見煲姐對社區的一份貼心。

現年63歲的煲姐,已在尖沙咀天星碼頭擺檔50多年。(羅君豪攝)

個體戶報紙檔 日夜轉look

著有《街邊有檔報紙檔》的港大學社會學博士士莊玉惜曾形容,香港的報檔就像一個「鐵甲萬能俠」。這說法並不誇張。要在面積僅9平方呎的報檔內展示琳瑯滿目的貨品,考功夫也考智慧。由於報紙多在凌晨送到,有些報檔因為東西太多、生計有困難等各種原因,索性廿四小時開檔,省掉收拾的時間和氣力。

會收檔的報紙檔,則是日間一個面孔,夜間一個面孔的「雙面檔」,所佔面積與外形截然不同。為了在有限的空間展示和儲存最多物品,報販需要有收納、室內設計、及甚至建築師的思維,自行以巧思奇想解決空間問題,可謂一種由香港獨特空間所孕育的街頭藝術。

三代從事報紙檔的馮麗貞,人稱煲姐,在尖沙咀天星碼頭做了五十多年報販。每天下午三時許,煲姐便會準備收檔。

不起眼的膠箱,對報販來說用途多多。(羅君豪攝)

【報紙檔.一】街邊報紙檔數目大減 政府業主發展商有份趕走

【報紙檔.二】無街新市鎮大商場不歡迎報攤 報販轉型求變

第一招:一物多用

在煲姐的檔口,每件物品都不容小覷,例如是幾個看似送貨用剩的膠箱,對煲姐來說起碼有三個用途。這批膠箱本是牛奶公司用作盛牛奶用,被棄置垃圾房,但行家看到卻想到用途,撿來自用。

擺檔時,膠箱墊底,頂面作檯,用來展示報紙,不知不覺間為檔口擴大了營業面積。收檔時,膠箱則發揮其原本用途——盛載。一個報檔除了大量報紙雜誌,還有各式商品如蒸餾水、打火機,又或工具如繩索、剪刀等,可統統塞進膠箱內;收檔時,膠箱的通空設計,方便煲姐以鐵鍊穿過,方便鎖起整個檔口。

平日用作盛載東西的手推車、膠箱,收檔時都被鐵鍊鎖起來,像是檔口的屏障。(呂嘉麗攝)

第二招:草木皆兵

雖然廣告商為報販設計了報紙架,但其面積遠不夠報販儲物。報販會自訂或叫廣告商訂造各式鐵櫃用作儲物。香港不時有報紙架被撬開爆竊,為保安全,煲姐每天都會用上十數個鎖頭,以鐵鍊穿過報紙檔最外圍的膠架、椅子、展示架、手推車等……凡有洞的物件便穿過之,瞬間轉為守護報紙檔的盾牌。各種零碎鬆散的小物環環相扣,串連成一個緊鎖的整體。如此,賊徒想爆竊也難。

第三招:俄羅斯方塊式攝罅

像香港市區發展模式一樣,由於報檔「地皮」不大,便得垂直發展。平日用作展示報紙的矮椅子,收檔時雙雙疊起,橫放、直放,上面擺一塊硬木板,又可再疊上膠架。將空隙都填滿,像玩一場俄羅斯方塊遊戲。煲姐靠自己研究這個遊戲必勝攻略:「平日坐在報紙檔沒事做,便會想想如何可以把它收好,慢慢才變成這樣子。」

收納背後:擺檔不可以阻礙到別人

每天花上個多小時開檔,收檔也花個多小時,如此費時費力,除了因為煲姐是個體戶,不能廿四小時看檔,也是因為煲姐深信顧已及人的重要,務求在夜間讓出最多空間:「擺檔不可以阻礙到別人。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空位便慢慢移好。最緊要沒防礙到別人。有些『失魂魚』,走路不看路,只顧看手機,撞到便糟糕了,所以我便要慢慢收整齊。」

認真收納,背後是煲姐對社區的一份貼心。(羅君豪攝)

報紙雜誌越來越多 報攤尺寸沒變過?
在外國或內地,報紙檔通常作涼亭狀,有些呈四方形,面積與店舖相近,客人也可走進店內選報。相比之下,香港的報紙檔狹小得多。它們依附街頭擺檔,一律只准佔用9平方呎(6呎乘1.5呎)的空間,呎吋限制也不會因地區或街道情況而改變。這個標準沿用超過40年。有議員也曾稱這標準「逼人阻街」,原因為何?
一份摺疊的報紙約闊13.5吋、長11.5吋,與一張A3大小的紙張相約。如果在9平方呎的空間擺放報紙,僅能平放5份不同刊物。2011年,時任食環署職員會主席蔡俊華曾表示,理解報販若緊遵法規, 難有空間做生意, 「報紙雜誌愈來愈多,數十年來報攤尺寸都沒變,已跟不上時宜」。莊玉惜形容這規範為「貓捉老鼠」的格局,因為面積過小,根本難以展示商品,所以大部分報檔都超額擺檔,而政府就根據民情決定何時執法。
至今年4月,全港有413名固定攤位報販及2名流動報販。
食環署於2012、2013、2014、2015及2016年,就持牌報紙攤位小販阻街情況,分別提出1142、778、774、592及570宗檢控。
於2006至2011年,食環署平均一年提出1122宗檢控,平均一個報販一年遭檢控兩次。

擺檔戰術——進可攻 退可守

如此,在街頭擺檔的報紙檔,便註定「阻街」,報販只能自己隨機應變,每天在制度邊緣擦過。

報紙檔整個結構多為非永久建築物,報販因應街道情況隨時挪出、移動、收起;報紙檔會按照時間、人流、甚至執行的可能性而改變檔口面積及擺法。如遇上行家報訊,知道食環署最近有阻街檢控,報檔便會收起部分商品,縮小展示空間。

香港的報紙檔,便是這樣一種與融入公共空間,與周邊持續磨合共生的流動建築,也是在香港獨特的時空和制度下孕育的街頭文物。

【報紙檔.三】報紙檔由誰設計? 不為人知的百年報檔三段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