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悲歌・一片看清|香港貨櫃碼頭為何「荒漠化」?如何重生?

撰文:勞顯亮
出版:更新:

香港葵青貨櫃碼頭,昔日是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但就在2023年的其中一個排名就跌出十大,排第11。它還在運作,未算是「遺址」,但無論從排名、使用率、競爭力來量度,它的衰退都好似「荒漠化」般蔓延。《香港01》用多組數據看看香港的碼頭為何這樣,還有無翻身機會。

製作:勞顯亮
資料:鄭文玥、黃文琪、劉兆儀
攝影:周智堅、王海圖、何頴賢
剪接:譚耀安、林幸泉

碼頭悲歌﹒專頁|港航運業遇湍流 十年跌1億噸吞吐 兩碼頭丟空

荒漠化

4月29日,記者在青衣春花落山上,拍攝9號碼頭的timelapse(縮時攝影),左手邊是北碼頭,已經變成空地。(周智堅攝)

4月29日,記者在青衣春花落山上,拍攝9號碼頭的timelapse(縮時攝影),左手邊是北碼頭,已經變成空地;右手邊的南碼頭,三個多小時只有一架大型貨輪停泊,碼頭內仍有很多空位。

▼2000至2024年 香港貨櫃碼頭衛星圖▼

+6

從衛星圖也能找到碼頭「荒漠化」的時間線。

2009年到2019年,貨櫃幾乎是密密麻麻。但到了2019年9月開始,和記「HIT」的9號北碼頭開始疏落,2020年幾乎是曬太陽,之後兩年一度好轉,但疫情過後再惡化,目前完全空置。2024年2月的衛星圖,看到九倉「現代碼頭」的2號碼頭,亦已變得光禿禿。

香港碼頭業職工會會長黎馬建說:「青衣9號貨櫃碼頭,完全是一塊荒地,無貨櫃堆砌。好似一間已倒閉的公司,堆放舊機器設施。」

葵青貨櫃碼頭分布。(Google Earth / 香港海運及港口局)

香港九個貨櫃碼頭,佔地279公頃,即係13個太古城那麼大。李嘉誠「和記港口」旗下的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以及和記與中遠合資的「中遠-國際」和「亞洲貨櫃碼頭」,一共佔了62%面積。另一龍頭是吳光正「九倉」旗下的「現代碼頭」,佔據約32%面積。

2024年4月航拍,和記HIT的9號北碼頭完全空置。(王海圖攝)

有19公頃的和記「HIT」9號北碼頭,2020年開始「荒漠化」,裝卸量大減,到2022年已經停用。現在用來讓抵港電動車短暫停泊,HIT表示旗下碼頭的平均使用率只有50%,未充分利用土地80公頃,相當於3.7個太古城。

「荒漠化」亦蔓延至九倉旗下的2號碼頭,這10公頃土地,2024年2月一度完全空置,到4月亦有約一半空置,只有寥寥一兩行貨櫃。

對比2021年10月航拍影片,當時2號碼頭幾乎全滿,大部份都疊高5至6層。

香港貨櫃碼頭曾經連續11年,蟬聯全球吞吐量第一的港口,但自從2005年被新加坡超越之後排名就「節節下跌」;2007年跌落第三,被上海超越;2013年被「鄰居」深圳超越跌落第四,之後每一兩年跌一次;到2023年跌到第十。

排名前十的港口,有六個在中國內地。這已經是港府認可「Lloyd's List」的排名。另一個機構Alphaliner,在4月發布的2023年排名,將美國洛杉磯和長灘港合併計算後,香港更跌至第十一。

死因研究

本港貨櫃碼頭跌出全球十大。(香港01製圖)

香港貨櫃碼頭不是「不進則退」這麼簡單,前九大的競爭對手,十年間整體吞吐量都是呈上升的趨勢,唯獨香港下跌了36%。

按重量計,就是從約2.7億噸跌至約1.7億噸,「憑空消失」的1億噸貨物究竟是什麼?

跌得最多的是包括衣物、家具、塑膠金屬製品的「製成品」類別和「機械及交通工具」類別;「食品、飲料及煙草」類別算是表現「最佳」,十年來進出口分別只下跌15.5%和18.5%。

從進出口的國家或地區分類亦找到端倪。香港擔當內地「轉口港」的角色淡化,十年間從內地進出口跌幅都有兩三成。跌幅最大的是美國,進出口下跌約七成,特別是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後跌得更急,連帶美國的「盟友」日本、韓國和台灣,與香港碼頭航運貿易都係大跌。

分析指香港夾在中美角力中間,加上生產線從中國內地外移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再直接從當地進出口,經過香港的貨物就愈來愈少。

從地圖上消失

2024年3月12日,九倉公布業績,主席吳天海(中)看淡航運生意。(九倉圖片)

2024年3月九倉公布業績,物流基建業務收入大跌20%,主席吳天海看淡航運生意,指全球供應鏈和航運聯盟調整,香港「失多於得」,看不到短期內會改善,預見會進一步惡化。

大型的航海運輸公司會合組聯盟制定航線和談判價格,目前全球有三大聯盟,到2025年就會重組。重新洗牌之後,最大營運商「馬士基」新組建的「Gemini」(雙子座)聯盟,將香港從「直接靠岸停泊深水港」名單剔除。名單有18個亞洲港口,包括香港的鄰居,深圳鹽田港和廣州南沙港。

另外兩個聯盟都會減少停泊香港的航線。「Ocean Alliance」(海洋聯盟)由央企「中遠」,以及從董建華家族賣盤至央企的「東方海外」組成。這個全球運力最高的聯盟,都將停泊香港航線,由11條減至6條。

最大營運商「馬士基」(Maersk)新組建的「Gemini」(雙子座)聯盟,將香港從「直接靠岸停泊深水港」名單剔除,名單有18個亞洲港口。(香港01製圖)

貨櫃碼頭處理費或是香港「消失」的原因。運往美國的20呎標準櫃,香港的碼頭處理費要2140美元,已經是2000年至今無甚加價。但深圳只要1100美元,上海更便宜,只要515美元。

以往華南的生意,香港佔有稅務、效率、地利等絕對優勢,現在內地大力發展保稅區和高效港口,「南霸主」的地位,已經讓位給廣州、深圳。航運業界擔心,香港只會「弱上加弱」。

停滯不前

2013年3月碼頭工潮,外判工人罷工40日爭取加薪,有學運、社運組織聲援。(林亦非攝 / Getty Images)

2013年碼頭工人罷工40日,最後接受外判商提出的加薪9.8%方案,得到「半杯水的勝利」。

當時工人受訪,說要在吊籠上連續工作十幾小時,食飯、大小便都要在上面解決。十年過去,工人的待遇有無改善?當時已經講要自動化,現在又做了幾多?

曾參與2013年碼頭工潮的香港碼頭業職工會會長黎馬建說,目前吊機工人扔要在吊籠上食飯和小便。(鄭子峰攝)

「在上面食飯和大小二便,這麼多年來都沒怎麼改變。罷工後設施有(改善),容許通知控制室要去大便。」香港碼頭業職工會會長黎馬建說,工人的待遇有些微改善,自動化亦漸漸推行,不過只做到半自動。

碼頭內橙色的是舊式龍門架,全人手操作,近年正逐步更換成藍色的半自動,路面要鋪設感應器,由控制室操作,不過依然要機手坐在吊籠,地面都要幾個人操作、跟單。

香港「半自動化」只是局部推行,但新加坡、上海、廣州等地,已經有全自動化的碼頭。

全自動化的廣州南沙港第四期2022年啟用,貨櫃場內可以做到空無一人。南沙港遠離廣州市區。(視覺中國)

廣州南沙港第四期2022年啟用,龍門架操作和貨櫃車都是全自動,用衛星導航和5G訊號傳送感應,貨櫃場內可以做到空無一人。

入行30年見證碼頭興衰,黎馬建說因為吞吐量大減,工人開工時數亦少了很多。他說以前係工人靠「賣命」,連續超時工作賺取收入,現時工人正在自然流失,自動化是大勢所趨,但看不到香港可在十年內推行。

貨櫃運輸業職工總會副主席鍾志煉說,碼頭運輸業是不人道的夕陽行業,做完他們那一輩可功成身退。(梁鵬威攝)

吞吐量下跌亦連帶影響貨車司機收入,入行33年的貨櫃運輸業職工總會副主席鍾志煉亦看得很開,他說如此不人道的夕陽行業,做完他們那一輩就功成身退,全自動化是大趨勢,還有什麼值得留戀。

重置升級?

新加坡城市碼頭(City Terminals)位於鬧市(右圈),巴西班讓碼頭(Pasir Panjang Terminal)亦鄰近市區(中圈),兩個碼頭即將停用。「大士超級港」(Tuas Mega Port)位於西部填海區(左圈),第一期已啟用。(Google Earth)

香港的碼頭在葵涌這邊,算是市區「核心外圍」。新加坡十年前開始碼頭大更新,逐步從鬧市搬去西部填海區,做全自動化,香港有無可能仿效呢?

新加坡市中心的城市碼頭(City Terminals),土地租約在2027年屆滿;1993年啟用的巴西班讓碼頭(Pasir Panjang Terminal),租約亦在2040年屆滿。面對城市用地飽和,要釋放貴價用地,建資助房屋、商業中心和旅遊設施,新加坡政府在2012年正式宣布,將在西部填海,興建「大士超級港」(Tuas Mega Port)。

新加坡正逐步將貨櫃碼頭遷移至西部填海的「大士港」(Tuas Mega Port),會做到全自動化。(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圖片)

整個計劃耗資超過200億新加坡元(約1,200億港元),一期已在2022年啟用,二期工程亦在進行,整個計劃在2040年完成,屆時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自動化港口。

如果用每公頃面積計算貨櫃吞吐量,香港的效能其實不輸新加坡,但新加坡新碼頭和上海港都是遠離市區。反之在香港,葵涌已是市區的「核心外圍」,2047年租約屆滿。2018年土地大辯論時,討論過重置碼頭或上蓋發展,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學者和業界分析,香港碼頭佈局限制,不適合改建,亦不像新加坡那樣,碼頭屬國企所有,政府可以完全主導。香港若要收地,必然要與大財團展開漫長談判。當行業正在衰退,財團又有無意欲投入巨資做自動化或搬遷呢?港府又面對財政赤字危機,似乎亦無可能像新加坡般,大手筆投入。

當香港碼頭吞吐量跌出十大,政府的回應是,慣用的排行榜仍是第十,會繼續鞏固港口優勢。運輸及物流局拋出兩個數據:新華社和波羅的海交易所編寫的「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香港排名第四,在新加坡、倫敦、上海之後,其中倫敦也是吞吐量不入十大;香港亦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四個指定仲裁地之一,與紐約、倫敦、新加坡齊名。

香港海運及港口業,佔本地生產總值1.4%,即1118億元,提供7.8萬個職業,連帶產業鏈牽涉20至30萬人就業。港府2023年12月發表《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制定不同的方向和策略,提升長遠競爭力,包括從「船」、「貨」、「地」三方面入手,全方位引領全球各地貨源,透過船運使用香港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