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文科首考範文 非華語學生堅持挑戰文言文:《六國論》最難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第7屆中學文憑試(DSE)將於明年4月正式開始,多年來中文卷,被不少考生冠上「死亡之卷」稱號。根據2017年數字,考獲3級或以上、獲得大學入場券的考生只佔54.4%;明年閱讀卷開始設範文考核,對本地考生來說,或是提升達標率的「佳音」,但對非華語考生而言,則可能帶來更大挑戰。
3名來自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百老匯)的非華語中六學生,即使已透過考核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GCSE),達到申請入讀本港大學的門檻,仍選擇逆流而上,挑戰設文言文的DSE中文科,坦言《六國論》最難,但冀將來踏進職場更有優勢,更靈活地利用中文與他人溝通。

學習中文對不少居港少數族裔學生或非華語學生來說,是一項大挑戰。(吳煒豪攝)

根據大學聯招辦法(JUPAS)資料,9所參與院校均認可GCSE中國語文科成績,以城市大學及理工大學為例,非華語學生同樣只需在GCSE中文科考獲C級或以上,便已符合中文科成績的基本要求。

主力服務少數族裔及非華語學生的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百老匯),大部分學生只會選擇就讀較容易達標的GCSE或GCE(普通教育文憑考試)中文科課程,而應考明年DSE中文科只有5名學生,當中包括3名非華語「女中豪傑」,他們分別是木練林、Annie及何沙兒。

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百老匯)今年有3名非華語考生,將會挑戰DSE中文科,包括(左起)何沙兒、木練林及Annie。(吳煒豪攝)

「《六國論》最困難,因為包含很多中國歷史、文化背景。」3名非華語考生異口同聲認同此點。蘇洵筆下的《六國論》,是中文科閱讀卷設12篇文言範文的其中一員,作者認為戰國後期韓、趙、魏、燕、楚、齊六國滅亡的原因,並非「兵不利,戰不善」,而在於割地賄賂秦國,沒有聯合起來抗秦,使秦國勢力坐大,而將六國逐一吞併,藉以諷喻北宋的統治者,冀吸取教訓。雖然困難,3位同學仍能全數數六國所指。

「唔想只學簡單中文字」

備試免不了背書,被問及是否已背誦範文時,木練林則尷尬地回應:「仲背緊。」但談及選擇挑戰DSE中文科的原因,在香港出生的木練林認為,自己從幼稚園開始便跟本地學生一同讀書,小學亦是就讀傳統學校,實際上跟一般本地人差不多,所以不想只讀較簡單的中文課程,而是希望挑戰自己,學習較困難的中文知識:「唔想只學簡單中文字,嗰啲我已經學識,再學都無意思。」

3名非華語考生異口同聲認同,蘇洵筆下的《六國論》是12篇範文當中最難掌握的一篇。(吳煒豪攝)

Annie認為,比本地學生,然要花較多時間溫習,「因為比起佢哋水平,自己仲差一段距離。」攻讀DSE中文科雖苦,但她知道社會普遍要求,在工作時一定要用上中文溝通,因此堅持選讀較困難的中文科課程:「再俾我揀一次,都會揀讀中文。」

希望中文科文憑試最終可考到2至3級

在目標成績方面,在香港出生的何沙兒、木練林則表示,希望可取得2級至3級,在巴基斯坦出生的Annie則希望取得2級:「目標都是現實,因為其他學生平均都係差唔多,2級都係合格標準。」

另外,3人均表示會透過參與補課、操練往年試卷、閱讀中文書等方式,溫習中文科;在正式課程完結後,他們同樣會回校溫習,遇上疑難時,可即時詢問老師解困。

Annie(右一)表示:「再俾我揀一次,都會揀讀中文。」(吳煒豪攝)
+4
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百老匯)中文科老師莊雄。(吳煒豪攝)

本地生用1小時掌握中文知識 非華語生用6倍時間

負責教授3人的中文科老師莊雄認為,大部分(非華語學生)的聽說能力很好,但識字率方面可能較遜色,涉及一些中國歷史、文化的內容時,對他們來說會較吃力:「(增設範文)對佢哋未必係好事,12篇指定篇章當中,好多文章涉及中國歷史,例如《出師表》、《六國論》等等。佢哋掌握起來會辛苦,因為佢哋根本唔知道六國時期,發生過咩事。」

莊雄指出,其他本地中學生使用1小時便可掌握的知識,非華語學生可能需用上5小時至6小時才能消化。他坦言,在教授非華語學生的過程中有開心和挫敗的時刻,但看見他們學有所成,因而感到欣慰:「我好欣賞佢哋會選擇讀,學校有提供3種中文課程,DSE中文課程肯定屬於最難,但都願意接受,我好欣賞佢哋。」

莊雄(左一)表示,欣賞非華語學生願意選讀較難的DSE中文科課程。(吳煒豪攝)

教育局在2015年底宣布,增設12篇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至新高中中文科課程,佔中文科閱讀卷分數的30%,即佔整科總分的7%,將於來年進行的DSE考核。

中文科閱讀卷12篇範文包括:
《論仁、論孝、論君子》
《魚我所欲也》
《逍遙遊》(節錄)
《勸學》(節錄)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出師表》
《師說》
《始得西山宴遊記》
《岳陽樓記》
《六國論》
唐詩三首:《山居秋暝》、《月下獨酌》(其一)、《登樓》
詞三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聲聲慢.秋情》、《青玉案.元夕》
資料來源: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