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林鄭擬放寬按揭助置業 陳茂波為何「阻頭阻勢」?

撰文:凌昕 林劍
出版:更新:

可以設想以下一個情景:你是一個計劃置業的中等收入打工仔,和另一半手持一點積蓄,即使家中長輩肯出手相助,「子彈」加起來可能只有百多萬。但樓價太貴,加上困於政府對按揭成數的限制,你無法付足首期上樓,在如今置業主導的氛圍下,開始希望政府放寬按揭成數。
對此,政府近月的口風可說是不斷「車輪轉」,特首林鄭月娥曾表示會考慮放寬按揭成數,但財金官員卻有所保留。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剛在昨日(15日)表示,此舉會令能力較邊緣的市民入市,若樓市調整,會對他們造成打擊,因此需要審慎。
這亦是政府歷來對樓市一個永恆的矛盾:置業主導與財金風險。當年董建華政府押注前者,結果樓市一爆,市民就「硬食」惡果,如今林鄭和一眾財金官員,正重演當年的角力。

陳茂波表示,將審慎對待放寬按揭貸款成數一事。﹙盧翊銘攝﹚

延伸閱讀:陳茂波:樓市處於超高水平 審慎對待放寬按揭成數

「600萬置業高牆」 房策與財金政策撞車

這個故事,要從這個現象說起。按照現時規定,600萬元以下的物業,可以找按揭證券公司做按揭保險(按保)計劃,最高可借樓價8成,付兩成首期即120萬元便可上車;不過600萬元以上的物業卻不能做按揭保險,只能找銀行上會,首期由兩成一下子增至四成,金額即時翻倍。這條界線的原意,是要避免「豪宅」也透過按保借貸加劇炒風,不過如今樓市熾熱,「上車盤」價格愈推愈高,連新居屋可能都要400萬元,現時要在市區找一個比較像樣、樓齡不太高的標準兩房私樓單位,600萬幾乎「走唔甩」。

根據土地註冊處數字,去年1月的住宅樓宇買賣合約之中,有35%成交價介乎300萬與500萬之間,但隨後穩步下跌,到12月已萎縮至27%。當局沒有清楚列明600萬上下的成交比例分野,但以上數字已經足以證明,在樓價節節上升之下,已經將一般的置業者迫向600萬這條界線。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指,若將按保上限金額提高,可紓緩供款能力充足但首期有限人士的上車需要。﹙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陳德霖:樓價與購買力嚴重脫節 無考慮放寬按揭成數

林鄭開「放水」期票 地產界盼放寬按保

但一旦樓價越過600萬門檻,置業人士即時會遇上「600萬置業高牆」,置業難度倍增。因此地產界以至民間一直有聲音指出,政府應放寬按揭成數限制,讓600萬以上的新一代「上車盤」也可透過按保享高成數按揭,讓市民更易上車。

這正正是林鄭和財金官員的衝突之處,林鄭月娥的房屋政策核心,是採取置業主導,她在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及「首置上車盤」、「綠置居」等等的措施,都是傾向要幫市民加入樓市這場遊戲,自置居所。但偏偏「600萬置業高牆」正正是市民上車的重大障礙,令林鄭的置業主導政策難以推進,或因如此,她在去年10月出席施政報告論壇期間,也親口表示,按保計劃的劃線「或可以上調」。有了林鄭開出的這張「期票」,地產界人士固然期望快一點好事近,令更多人有機會借按保上車。

董建華「腳痛」下台,但落台後他仍行動自如,健步如飛。(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拆局】樓市超高位 學者:放寬按揭恐置「上車客」於險地

董建華「幫」市民置業 終變萬箭穿心

然而,在財金官員的眼中,林鄭打算放寬按保有如「自殺式」的行為。一方面,現時樓市處在高位,財金政策需要採取「逆周期」措施,目的正正是提高置業難度,防範泡沫進一步膨脹,以減輕樓市一旦下行所帶來的傷害;另一方面,是樓市一旦爆煲,市民不幸「接火棒」變成負資產,屆時政府必定會成為「氹人上車、呃人買樓」的眾矢之的,勢必萬箭穿心。

港人對此相信不會陌生,回歸初期,時任特首董建華為了推高自置居所比率,在信貸方面亦不斷鬆綁,「幫」市民置業,例如在1998年便推出首次置業貸款計劃,由政府撥款180億港元,向合資格家庭最多借出60萬元、單身人士最高借30萬元;其後政府在1999年起推出最多可借樓價85%的按揭保險計劃、2000年更進一步加碼至樓價90%。

置業主導房屋政策,等同製造更多供市民買樓的機會,令他們更熱中購買房屋這種「商品」。(梁鵬威攝)

延伸閱讀:樓奴最痛負資產 半世紀按揭花款多 二按120%按仲有按上按

冒進放鬆樓按遺禍深遠 林鄭偏向虎山行?

董建華不斷放水推高自置居所比率的結果,相信很多市民都知道。當年樓價指標「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由1997年10月的高峰102.93,跌至2003年沙士過後的低位31.77,期間那些借錢買樓的市民硬食跌幅,紛紛變成負資產,是為回歸後最慘絕人寰的一段歲月。更要命的是銀行的財務狀況深受負資產問題衝擊,連帶對其他行業的貸款也要全面收緊,連累各行各業。結果在民怨沸騰之下,連董建華本人都要「腳痛」下台。

正因如此,一眾財金官員才會對林鄭提出「鬆綁」樓按有如此大保留。陳茂波過往幾個月雖然曾表示會考慮「鬆綁」按揭的問題,但總體而言都不敢輕率答應,並警告目前樓價已屬「超高」水平;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去年11月更直指,現時不會考慮放寬按揭成數,籲市民置業前先想清楚一旦樓市逆轉時的還款能力。

林鄭指公屋以置業為主導並非強迫市民買樓,雖然過去二十年市民擁有物業的數量並未有太大的改變,但並不代表市民沒有置業的欲望,政府有責任處理市民的置業的問題。(TVB節目擷圖)

延伸閱讀:林鄭指以置業主導非迫市民買樓:政府有責任處理市民置業問題

陳茂波「阻頭阻勢」 林鄭如何是好?

相信他們都深明一點:若是樓價自行調整,那還不算政府的責任,而且財金系統若繼續堅持採取逆周期政策,在樓按貸款上從緊處理,更可防範樓市泡沫一旦爆破時對金融體系的打擊;但如果是政府主動放鬆樓按,將更多市民和樓市綑綁在一起,萬一泡沫洩氣甚至爆破,其所涉及的財金穩定和政治責任,誰都擔當不起。

為了守好房貸這道「尾門」,作為財爺的陳茂波也只好當林鄭的「頂心杉」,拒絕為林鄭開出的放寬樓按期票找數。對於一眾「阻頭阻勢」的財金官員,林鄭會調整其置業主導的房屋政策,回應社會訴求改由優化資助房屋政策入手?還是找機會將問責班子大換班,換入和她「同聲同氣」的財金官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