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專訪】阮穎嫻批林鄭有前設 首置盤已定公私合營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為期五個月的土地大辯論,至今已展開逾一個月,相關的討論亦逐漸白熱化。不過,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阮穎嫻接受《香港01》專訪時,認為即使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多次強調公眾諮詢「無前設」,但大辯論在政府、尤其特首林鄭月娥的心中,早有「答案」,因為她在首份施政報告已提出,會利用私人發展商擁有的土地興建「港人首置上車盤」,可見林鄭推行公私營合作的決心,換言之,亦是今次土地大辯論的「最大前設」。
(系列訪問之五)

阮穎嫻認為,政府推行公私營合作的決心早已見於林鄭首份的施政報告之中。圖為擬推首置盤的安達臣道地皮(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特首林鄭月娥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4月底公布諮詢文件後,土地大辯論隨即展開,但卻惹來坊間不少批評,更有民間團體撰寫另一份諮詢文件「打對台」,直斥政府早有立場和前設推行部分的土地選項,包括公私營合作。

阮:底牌就是公私合營發展私人農地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阮穎嫻早前在報章專欄上提到,認同小組並沒有前設,只是特首林鄭月娥有,又言「林鄭的底牌,就是推公私合營發展私人農地,非常清晰,其他土地供應選項都是次要。」

現在看來,「首置」的土地來源將會是私人發展商擁有或從政府購買得來的土地。我們的初步構思是透過地契條款,要求發展商作混合發展。
行政長官2017年施政報告
阮穎嫻認為政府、商界亦有意推行公私營合作。(鄭子峰攝)

政府、商界齊推公私合營 

她接受《香港01》訪問時,深入解釋其看法,指林鄭在第一份的施政報告中,已清楚表明興建「港人首置上車盤」的土地,會來自私人發展商擁有或政府購買得來的土地,透過地契條款,要求發展商混合發展,部分用作建私樓、部分為首置盤,「其實係好貼近公私合營嘅模式,而且施政報告係一個承諾,佢一定要有樓畀人買。」

另一邊廂,面對中資頻頻以天價投地,令本地發展商可用的土地儲備減少,所以本地龍頭發展商亦殷切渴求釋放在新界囤積多年的農地,在一手樓及公營房屋均面對供應不足的問題下,政府就要思考如何兌現承諾,而縱觀18個土地選項之中,就只有公私營合作的土地選項提供較大規模的土地供應,故比較貼近政府對「首置盤」的說法。

吳祖南認爲,本港有四成地方劃作郊野公園,但不應被視為「死線」,可減去一些生態價值或景觀價值沒那麼高的地方,去交換一些價值高的地方去保育。(資料圖片)

政府欲造地增儲備

阮穎嫻又指,港府每年都要賣地,又要應付公屋供應,政府擁有的土地儲備更見捉襟見肘,所以除了公私營合作外,政府也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土地,而填海及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的選項,就可為港府創造大規模的官地,所以她相信只要民間沒有太大反對聲音,政府也有意推展,「你要有一個所謂土地儲備,你想發展嘅嘢先可以盡快咁去推行,唔駛受制於之後點做。」

納米樓有其市場

對於有指即使供應增加,樓價亦未必會下跌的說法,阮穎嫻就稱原則上供應增加、價格是會下跌,但仍然要視乎實際環境,包括供應數目的實際增長,「如果唔夠多咪好似無幫助咁。」至於出現更多納米樓,她就稱單位大小是由市場決定,如果納米樓有其市場,發展商只會繼續興建「劏盤」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