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專訪】粉嶺高球場變維園? 阮穎嫻:滿足保育訴求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關乎香港未來數十年土地供應的土地大辯論,已於4月尾揭起戰幔,部分土地選項包括公私營合作發展農地、填海等,備受社會關注,民間學者、團體為此多番激辯。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阮穎嫻接受《香港01》專訪時,直言即使土地小組的報告收納所有人的意見,最終也不會得出一個共識,「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意見,點可能綑綁埋一齊,就話大家都係咁諗呢?」
她又指,粉嶺高爾夫球場佔地172公頃,若全數騰出供公眾休憩,既可滿足球會指要保育歷史建築及百年大樹的訴求,又能滿足《2030+》的休閒用地短缺,是另一個可行做法。
(系列訪問之六)

阮穎嫻認為,各個土地選項的背後牽涉成本、風險等專業知識,不可能從幾塊展板得知全局。(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土地小組主席黃遠輝多次重申,土地大辯論是要凝聚社會共識,但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阮穎嫻卻認為,小組最後撰寫的報告,並不能代表公眾,因為根據學術理論,即使將各人的選擇綜合,最後並不會得出一個集體同意的結論,因為少數人的意見會「被騎劫」,「無論點做,最後因為收返嚟嘅意見不同,所以(政府)可以講返自己想嗰套,呢個方法最終都唔能夠搵到公眾嘅意志,唔能夠代表晒公眾。」

「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意見,點可能綑綁埋一齊,就話大家都係咁諗呢?咁梗係唔得嘞。」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阮穎嫻
阮穎嫻認為公眾諮詢的意義在於過程大於結果,因為結果最終仍然是政府主導一切。(鄭子峰攝)

料市民難影響政府決定

她亦認為,一般的普羅大眾,根本難以從幾塊展板去了解土地供應選項背後的複雜性,包括工程成本、風險等專業知識,而且填寫選項的市民,或許很快就改變主意,惟政府就可以通過諮詢為由,理所當然作出決定,「今年你投咗,可能下年就反對,其實共識就已經唔存在,但你用而家呢一刻嘅結果,去綑綁之後20年嘅發展。」

但她認同大辯論掀起社會的關注,不少市民或持分者均熱衷於討論各個土地議題,在公民參與的角度出發,確有其意義,「大家了解多咗、關心多咗,作為一個公民參與係好,所以過程係有意義過結果,因為結果最終唔能夠代表所有人。」

阮穎嫻認為政府起碼應收回部分土地建屋,回應民意。(資料圖片)

無須考慮重置:商界自己籌錢不難

而18個土地選項之中,民間團體對於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呼聲最高,政府最終是否會從善如流仍是未知之數,阮穎嫻就稱目前最折衷的做法是收回部分土地建屋,但相信政府也只會以公私合營的模式去發展。

她認為政府應保留整個高球場,將其變成另一個維園,一方面可滿足《2030+》中對休憩用地的需求,又可滿足球會等支持保留球場人士,對保育場內的古樹、歷史建築的訴求。至於重置高球場的問題,她就稱粉嶺高球場的地契於2020年到底,「完咗咪完咗囉。」她亦說,香港哥球會在深水灣有另一個高球場,所以政府收回粉嶺場地,亦不代表抹殺球會,「如果佢哋真係要起返高球場,籌錢都唔係好難,商界實在太有錢。」